PTSD海马亚结构及心理特征变化的前瞻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t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精神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及生物学因素在PTSD的发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PTSD的病理机制远未阐明。海马被认为与PTSD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前瞻性研究的缺乏导致其因果关系的争论一直没有结论。  [目的]1.初步明确海马亚结构异常与PTSD的因果关系:①探明创伤事件后患PTSD者与不患PTSD者基线海马亚结构体积是否存在差异;②探明PTSD患者创伤前后海马亚结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2.分析创伤事件后患PTSD者与不患PTSD者基线心理因素的差异,寻找PTSD的发生及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子。  [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设计,在经历交通事故后一周内完成符合入组标准被试的MRI基线扫描与心理评估,于12月后进行MRI随访扫描,并分别于交通事故后1月、3月、6月和12月进行随访心理评估。MR/扫描采用3T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海马图像的分析采用Rview软件进行手工海马亚结构分割。  [结果]1.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者63例,其中有效样本52例,完成MRI随访评估者27例;2.患PTSD者与未患PTSD者双侧齿状回/CA3区和内嗅皮层体积在随访时均较基线时显著下降(p<0.01),患PTSD者双侧齿状回/CA3区体积下降显著高于未患PTSD者(p<0.01);3.在控制颅内容积、年龄、性别及相应基线亚结构体积后,双侧齿状回/CA3区体积改变仍与PTSD的发病显著相关(β=0.244,p=0.017),其他海马亚结构与PTSD无显著关联。4.患PTSD者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一周内的急性应激症状、围创伤期痛苦体验等均显著高于未患PTSD者;且创伤事件后PTSD组的研究对象出现更严重的负性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负性认知(p<0.01);5.回归分析显示围创伤期痛苦分、“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对创伤事件后的PTSD症状有预测意义;6.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围创伤期分离体验可预测创伤后成长。  [结论]1.创伤事件本身可引起内嗅皮层和齿状回/CA3区体积显著下降;2.齿状回/CA3区海马体积的下降是PTSD的结果而非危险因素;3.围创伤期精神痛苦可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而较多的运用“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是PTSD的保护性因素:4.“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和更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可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发生,而围创伤期的分离体验是创伤后成长的风险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了解太原市50岁以上特定人群中原发性开角型眼底视乳头大视杯及青光眼的患病率的情况。为我省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寻找适合我省具体情况的青光眼防盲
目的:分析济南三家教学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情况,检测MRSA的SCCmec基因分型及毒素PVL、TSST-1基因携带率,初步了解济南地区MRSA分子生物学流行特征,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