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精神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及生物学因素在PTSD的发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PTSD的病理机制远未阐明。海马被认为与PTSD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前瞻性研究的缺乏导致其因果关系的争论一直没有结论。 [目的]1.初步明确海马亚结构异常与PTSD的因果关系:①探明创伤事件后患PTSD者与不患PTSD者基线海马亚结构体积是否存在差异;②探明PTSD患者创伤前后海马亚结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2.分析创伤事件后患PTSD者与不患PTSD者基线心理因素的差异,寻找PTSD的发生及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子。 [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设计,在经历交通事故后一周内完成符合入组标准被试的MRI基线扫描与心理评估,于12月后进行MRI随访扫描,并分别于交通事故后1月、3月、6月和12月进行随访心理评估。MR/扫描采用3T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海马图像的分析采用Rview软件进行手工海马亚结构分割。 [结果]1.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者63例,其中有效样本52例,完成MRI随访评估者27例;2.患PTSD者与未患PTSD者双侧齿状回/CA3区和内嗅皮层体积在随访时均较基线时显著下降(p<0.01),患PTSD者双侧齿状回/CA3区体积下降显著高于未患PTSD者(p<0.01);3.在控制颅内容积、年龄、性别及相应基线亚结构体积后,双侧齿状回/CA3区体积改变仍与PTSD的发病显著相关(β=0.244,p=0.017),其他海马亚结构与PTSD无显著关联。4.患PTSD者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一周内的急性应激症状、围创伤期痛苦体验等均显著高于未患PTSD者;且创伤事件后PTSD组的研究对象出现更严重的负性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负性认知(p<0.01);5.回归分析显示围创伤期痛苦分、“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对创伤事件后的PTSD症状有预测意义;6.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围创伤期分离体验可预测创伤后成长。 [结论]1.创伤事件本身可引起内嗅皮层和齿状回/CA3区体积显著下降;2.齿状回/CA3区海马体积的下降是PTSD的结果而非危险因素;3.围创伤期精神痛苦可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而较多的运用“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是PTSD的保护性因素:4.“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方式和更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可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发生,而围创伤期的分离体验是创伤后成长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