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家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直觉,不仅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录和描绘了当时的情况,还触摸到了“历史”之外的蕴意,以“多声部”和“画外音”的方式表现了土改的复杂性。
在他们创作的土改小说中,出现了多层次、多方位而又富有意味的空间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这一时期的土改小说,往往以土改工作队进入农村作为叙事的开端,工作队作为新政权的代表以及农村的“他者”进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进行土改运动,引起了农村一系列空间的变化。如将地主的房屋变成农会的所在地或者穷人的家,意味着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对旧政权的取代,农民开始当家作主:土改工作队将住所设在老百姓破旧的房屋里,突出了反对“物质至上主义”的现代革命话语,预示着空间变化中的新政权的建设。工作队在空间选择的变化中,对农民进行了一场潜移默化的思想改造运动,让他们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同时又直接促进了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显示出了空间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力量。
同样富有意味的是,土改小说对土改运动中各种集会空间的想象。其中,既有中国共产党对农民传统集会空间的利用和改造,如“唠嗑会”,也有全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如“批斗会”。无论是“唠嗑会”,还是“批斗会”,都有效地把农民的阶级反抗意识召唤了出来,让农民把从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对地主的仇恨,逐渐转化为抽象的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同时,也让农民产生了“天下穷人是一家”的集体认同。
外部空间变化,对相对私人化的农村家庭空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阶级话语渗透到家庭内部,引起了一系列冲突和斗争,一些家庭分裂重组,一些家庭开始向外部敞开,也有一些家庭内部出现了新旧转换。
本文从空间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土改小说进行再解读,力图呈现文学作品当中对农村空间变化的想象,以此从另一侧面进入到那一时代的历史语境,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社会空间变化——包括城市和农村——寻找到一些历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