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钻法和冲顶法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对比研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效果对比观察,比较并评估使用盘钻法和冲项法提升上颌窦底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探讨使用盘钻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可行性和优越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上颌后牙缺失患者58例,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高度不足,且需要行上颌窦底提升,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29例。A组采用盘钻法,同期植入种植体47枚,B组采用冲顶法,同期植入种植体51枚。术后即刻评估患者舒适度,拍摄曲面断层片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统计比较两组方法提升高度,术后3~9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术后3~12个月随访拍摄曲面断层片测量植骨区垂直高度,计算移植骨的吸收量。   结果:(1)A组患者术中感觉良好,痛苦指数平均1.86±0.88,评级为“优”和“良”。B组患者术中感觉较差,痛苦指数,平均5.39±1.17,评级“良”和“可”。   (2)X线片显示A组骨移植材料均匀致密的包绕在种植体周围,B组骨移植材料集中在种植体根端,包绕不均匀。   (3)A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3~8mm,平均(4.87±1.38) mm,B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3~5mm,平均(4.06±0.78) mm。   (4)术后3、6、12个月,A、B两组骨吸收高度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5)A、B两组术后骨吸收高度3个月和6个月时比较有差异(P<0.05),6个月和12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手术方法在术后6~12个月时,骨吸收已基本趋于稳定。   结论:(1)采用盘钻提升上颌窦底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手术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降低患者的痛苦指数。   (2)盘钻法提升上颌窦底高度达到8mm时仍安全,在剩余牙槽嵴高度为2mm时,上颌窦区域内仍可以安全植入10mm的种植体,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种植修复的适用范围。   (3)随访期内骨吸收高度A、B两组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并且两组术后6个月骨吸收均趋于稳定,为种植体的初期及中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