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g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而生态环境问题却成为了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重要因素。通过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培养一大批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推动人的发展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关键。怎样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建设者,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本文试图探索和力求解决的核心问题。论文主体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梳理了新时代大学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相关概念、思想资源和必要性;其次,概括了大学生生态文明培育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探讨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从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维度,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针对性策略。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是一个的动态的系统过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释,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研究的开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及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四个方面,挖掘了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思想资源。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必要性:新时代优美生活环境的需要与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巩固、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推动。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法治观念逐渐树立、生态文明道德意识有所提升和生态文明价值认同初步形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培育主体自觉性低;培育氛围不够浓厚,绿色理念转化不足;绿色消费自觉性低,生态行为实践不足三方面的问题。原因主要是消费主义冲击下,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不足;经济利益驱使下,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不足;多元文化影响下,生态文明观的知行异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协调各个培育要素,从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对策。一是加强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主阵地建设,运用教育引导功能;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观培育环境,利用环境熏陶作用;三是积极促进大学生生态行为的实践转化,发挥实践养成效果。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效果,帮助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观。
其他文献
<正> 1978年9月柬埔寨政府发表了一份冗长的文件,谴责越南是“甚至比鳄鱼更无情无义”。这份题为《黑皮书:越南侵略和吞并柬埔寨行为的事实和证据》的文件,诉说了高棉共产党
本文试图从知识生产与其所处的历史、现实间的应该关系这样一个视角,对中国大陆近二十年的知识思想状况,给出一个批判性分析,并尝试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所在。进而沿着这
在江西省宜春、萍乡地区分布多个年代的煤系地层,该区域内的煤系土含有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矿物,其持水性能差,层间胶结能力弱,在连续的降雨作用下此类煤系土边坡经常发生浅层的滑坡破坏,影响道路通行,甚至威胁行车安全。由于煤系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在降雨条件下该区域内煤系地层的非饱和土强度变化规律及边坡失稳破坏机理尚不明确。为此,本文以江西万载至宜春高速公路所在区域出露的煤系土为工程背景,开
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各层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教学艺术。教师作为德育体系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德育教学关系着学生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德
目的:建立肾宝合剂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肾宝合剂中主要成分淫羊藿(以淫羊藿苷计)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淫羊藿苷在53.2~266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
详细分析了钢卷的卷取过程;探讨了卷形不良的成因;总结了卷取过程中的部分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采取改善措施后,钢卷卷形的封锁率显著降低,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的观察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肝/肾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肝/肾移植术后丙型肝炎患者12例,HCV基因型
该文从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出发,选取货币供应量、利率、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的
目的:高原环境的低压性低氧是导致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重要原因,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揭示。自2010年藏族人群的高原适应性基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高原病易感性的遗传学机制研究也更为广泛的开展。既往有研究报道了部分与高原适应相关的热点核基因,以及线粒体基因单倍群与AMS的相关性,而针对于线粒体基因点突变与AMS相关性的报道尚较少。因此,本研究
研究选择皖北X村落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扎根当时当地的民族志研究,利用观察、访谈和案例,从经济、文化、家庭和学校四个方面,揭示边缘区乡村少年获得的教育环境支持。研究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