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智能支具和3D打印支具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的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为智能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提供可行性临床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年龄10~14岁;初始Cobb角20~40°;Risser征0-4;月经初潮后不超过12个月),选取2019年9月到2022年1月于维思顿生物医疗有限公司行支具治疗的8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配进入智能支具组和3D打印支具组。在支具佩戴前收集患者人口学参数,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Risser征和侧弯类型。所有支具的设计均采用3D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制造。智能支具组预留无线传输记录装置装配凹槽,并于支具内植入压力传感器1~5个和无线传输记录装置。要求所有患者全日佩戴支具(23小时/天),智能支具组的每日实际佩戴时长被要求通过依从性实时监控系统上传,分别于第1、3、6月收集以上数据并由医师向患者反馈结果。3D打印支具组患者通过日记记录实际佩戴时间。于支具佩戴前、佩戴后即刻、佩戴6月后脱去支具分别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摄片。于支具治疗6个月后使用SRS-22r问卷评估患者功能情况、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和治疗满意度,用以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招募了216名患者,其中符合条件患者104名。其中9名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3D打印支具组7例,智能支具组2例);13名患者资料缺失(3D打印支具组5例,智能支具组8例),不纳入统计分析。其余82例患者均完成支具治疗,并取得随访资料,并纳入统计分析。其中智能支具组38例(平均年龄12.45岁,平均初始Cobb角29°),3D支具组44例(平均年龄12.48岁,平均初始Cobb角27.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Risser征、曲线分型和初始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6个月的支具治疗期间,没有患者进展到手术水平(Cobb角超过45°)。支具佩戴后第6个月,智能支具组主弯Cobb角改善率(25%)显著优于3D打印支具组(19%,P0.01)。在依从性方面,佩戴后第6个月智能支具组患者依从性(14.00小时/天)显著优于3D打印支具组(11.85小时/天,P<0.05)的依从性。智能支具组佩戴后第3个月的依从性(14.27小时/天)显著优于第1个月(11.70小时/天,P<0.01)的依从性;佩戴后第6个月的依从性(14.00小时/天)显著优于第1个月(11.70小时/天,P<0.05)的依从性。在SRS-22r评估生活质量方面,智能支具组在佩戴6个月后,在心理健康、治疗满意度和平均得分方面均取得了较3D打印支具组更好的结果(分别为3.812、4.336、3.817;P<0.05)。结论:集成了依从性实时监测系统的智能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能有效改善了患者主曲线Cobb角和顺应性。智能支具组患者依从性较好,并表现出更好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心理健康和满意度方面),有利于长期治疗。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支具是全日制支具的可行选择,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