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生活》周刊的“读者信箱”栏目为中心,搜集读者的直接阅读反馈,并结合相关史料,从报刊阅读史的角度研究《生活》周刊的读者群体和他们的阅读活动。《生活》周刊凭借独特的读者定位,成为了民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阅读资料。随着《生活》发行网络的铺设扩张,读者的发展分布如同刊物的传播态势一样,“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通过读者样本分析,作为广受欢迎的平民通俗刊物,《生活》读者群体最主要的构成人员是江浙沪一带的青年从商职员,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大多受过小学以上基础教育,以男性为主,也不乏女性读者。在国弱民穷的大环境下,《生活》周刊读者的阅读兴趣集中在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两大层面。读者试图通过阅读来编织个体生命的“意义之网”,也热衷于通过报刊参与社会,进行社会议题讨论。在阅读时,他们既关注打倒旧式大家庭、自由恋爱和两性平等、个人意义和个人发展、国家救亡图存这些严肃议题,也被文学作品、人情风俗等休闲阅读材料所吸引。他们的阅读活动呈现出显著的主动性、持续性、开放性和社会性。文本通过阅读消费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乐趣、交际话题、精神灯塔和智识资料。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个人所特有的“阐释策略”来处理文本,并在“读者信箱”这个公共领域分享自己的阅读反馈,逐渐形成了一个阅读共同体,参与到大众阅读革命中。通过阅读,读者获取了现代新知,获得了思想启蒙,形成了群体共识,认识了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