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简称MODIS)提供的云产品数据和欧洲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提供的大气再分析资料,应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不同地区低云的季节、年际和次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年际尺度上,夏季北太平洋东部地区低云云量(Low Cloud Fraction,简称LCF)的增加与边界层逆温强度(Estimated Inversion Strength,简称EIS)的增强和以及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的降低有关,其中厄尔尼诺现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厄尔尼诺会通过提高SST使EIS降低,从而与LCF之间形成负反馈作用。在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冬季LCF的增强与感热通量(Sensible Heat Flux,简称SHF)和冷平流呈正相关,这可能与副极地海洋锋(Subpolar Frontal Zone,简称SPFZ)的增强有关。SPFZ会通过增强海表冷平流使向上的SHF增加,进一步促进低云的形成。(2)北太平洋东部和西部地区LCF季节变化的影响因子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北太平洋东部地区,LCF在夏季的增加主要受到EIS和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简称RH)的促进作用。在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冬季LCF的增加主要是由增强的感热通量SHF和冷平流引起的。(3)北太平洋东部和西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LCF次季节信号。在北太平洋东部地区,LCF的次季节变化与海面风速和EIS呈正相关,与SST和温度平流呈负相关。该地区增强的海表风速和冷平流可以通过提高EIS来促进低云的形成。同时,LCF的增加会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少,从而使SST降低。在北太平洋西部地区,LCF的次季节变化主要受海表风速,冷平流和SHF的影响,并与这些影响因子成正相关。该地区增强的海表风速和冷平流可以通过增加SHF来促进低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