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会排斥对网络攻击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和宽恕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黑龙江省四所高校一共600名本科生,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自我控制问卷以及人际侵犯动机量表进行测试。研究表明:(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社会排斥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男大学生分数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网络社会排斥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这一人口学变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控制在专业类别上具有显著差异,理科大学生分数最低,其自我控制能力最强,文科大学生分数最高,其自我控制能力最弱。(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男大学生分数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攻击行为在年级上具有显著差异,大一分数最高,大三分数最低;此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网络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分数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宽恕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人口学变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宽恕在年级和专业类别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也不具有显著差异。(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排斥与自我控制分数、网络攻击行为、宽恕分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网络社会排斥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现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与自我控制能力、宽恕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我控制分数与网络攻击行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自我控制能力与网络攻击行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宽恕分数与网络攻击行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宽恕水平与网络攻击行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结构方程显示,大学生网络社会排斥对网络攻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宽恕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大学生在低宽恕水平下,网络社会排斥对网络攻击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