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Jef 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和朱立元(1989)的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为理论基础,从语用翻译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诗中“情”的文化翻译,探讨顺应论在诗歌中“情”的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诗歌是一种最精妙的文学类型,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从翻译美学上讲,翻译诗歌作品的成败,关键取决于译者能否恰如其分地应乎原作之理,顺乎原作之情,情感才是艺术家所欲表现的实体。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是一个审美范畴,是文化心理结构中最活跃,而且是贯穿始终的因素(刘宓庆,2006)。一首好的诗歌译作必须能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效果。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有自己的结构模式。
诗歌中的“情”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必然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一事实有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来证明。本文采用朱立元教授的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朱教授将文学作品分为五个层次,前三层是纯语言层次,后两层为心理层,其中思想情感层是最深的层次。作者从诗歌的结构模式入手,对比中西文化中这几个层次的差异及其共性并指出可译性的理论基础,从而得出结论:诗歌中情的翻译属于文化翻译。
同时作者采用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试将之应用到诗歌中“情”的文化翻译,发现顺应论是翻译诗歌中“情”的有效方法。顺应论考虑原诗中所包含的任何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也考虑所有的语言结构客体,从而对之做出选择。一个好的译者在翻译诗歌中的“情”时,不仅要动态地顺应原诗中的语境,也要顺应译语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结构客体,才能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和情感感受,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文化协调者的作用,对结构客体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读者的情感等效。
本文运用顺应论,对两首古诗从语音语调到思想情感层的翻译进行了整体分析。
通过例证对比的方法,作者发现顺应论可以有效地用于诗歌中“情”的文化翻译。
通过研究,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将顺应论用到诗歌翻译这一过程,有利于“情”的表达,从而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效果,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