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时期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出现至今,该制度已成为保障国民老后基本生活的一道安全网。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二战的影响,各国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逐步从积累制转变为现收现付制。在此期间,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各国经济增长放慢,使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危机,政府在养老方面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摆脱危机,使政府从沉重的财政负担中解放出来,成为各国改革的主要动因。在各国的改革中,既有在现收现付制框架下进行的参量式改革,又有实行完全积累制的结构性改革,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改革都无法妥善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各国的探索过程中,混合型制度——名义账户制应运而生,该模式不仅兼具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优势,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而且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巧妙地规避了制度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隐性债务,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受到世界各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浪潮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模式转变。在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解决隐性债务问题,致使新方案的个人账户出现了空账运转的现象,新模式又蜕变为现收现付制,改革濒临失败。政府为了做实个人账户,在试点省市投入大量资金,但经济效应甚微。同时,在我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导致了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养老保险接续难,造成不同制度养老待遇差别较大,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稳定。 本文认为既然中国目前的公共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空账运转,完全可以在这一既定事实下,引入名义账户制这一创新模式,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改革的成本。因为名义账户制不但有现收现付制“统筹”的优点,能充分体现社会互济的国家宏观经济责任,而且还具有完全积累制“精算”的给付性质,能够发挥个人自我保障的微观经济效率。所以,本文认为名义账户制的这些特性符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选择统账结合模式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初衷,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全国实行统一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既可以消除制度碎片化带来的养老待遇不公问题,又可以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本文在借鉴国外名义账户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名义账户制公共养老保险模式。文章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的名义账户制模式,而是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效率和公平两个视角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在搭建起中国特色名义账户制的基本框架下,又设计出了财务稳定机制、投资运营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以及收入再分配机制。为我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