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微量成分之一。对流层O3浓度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并导致日益严重的区域光化学污染。为便于理解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人们发展了一些可基于观测取得的指标,臭氧生成效率(OPE)属于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指标。本论文对上甸子本底站的OPE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开展了观测研究,对VOCs与OPE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不同来向气流所应的污染物和OPE值的差异。2008年4月至2008年9月,在北京上甸子站连续监测了反应性气体浓度,计算了该站的OPE值。利用采样罐采集了上甸子站的大气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了VOCs分析。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技术分析了C4-C16之间的VOCs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采用双毛细柱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了C2-C10之间的VOCs。此外,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质量,本次试验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基于观测的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4月至9月的OPE的平均值为4.9±3.6,总体上各月OPE值变化不大,只是4月和7月OPE的平均值较其它月份稍高。OPE值随NOx浓度的变化基本符合二次曲线,当NOx小于14.2 ppb时,OPE随着NOx的增加而增加;当NOx大于14.2 ppb时,OPE随着NOx的增加而减少。相关分析表明,芳香烃浓度变化与OPE的相关性最好,其次是植物排放的VOCs和OVOCs,但是OVOCs等效丙烯浓度与OPE的相关程度最高。借助后向轨迹法研究了不同来向气流对污染状况和OPE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奥运减排之前还是减排期间,最高OPE值都对应于来自西北方向的干净气流。受北京城区方向气流影响的轨迹4-6月份占31.9%, OPE值为4.7±3.3;7-9月份占26.1%, OPE值为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