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薏苡仁联合西药治疗痛风的疗效以及末梢血监测血尿酸可行性的临床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在急性痛风发作常规治疗中,加用薏苡仁煎煮代茶饮,以探讨薏苡仁煎煮代茶饮在缓解急性痛风发作中的作用。  2、在痛风缓解期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加用薏苡仁煎煮代茶饮,以探讨薏苡仁煎煮代茶饮对预防痛风复发的意义。  3、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尿酸水平差别及肢体温度对末梢血尿酸水平检测结果的影响,以探讨末梢血用以监测尿酸水平的可行性。  方法:  试验1:病例来源为2016年6月至2016年9月天津市人民医院风湿科导师门诊的急性期痛风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按照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试验组:在其常规西医治疗中加入每日50g薏苡仁煎煮代茶饮。常规组:只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周期为1周,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时,对患者受累关节疼痛、皮肤充血、皮温、肿胀、压痛、活动度进行评分,同时进行健康评定问卷(HAQ-DI)评分及血尿酸水平、尿pH检测,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对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  试验2:病例来源为2016年6月至2016年9月天津市人民医院风湿科导师门诊的痛风缓解期降尿酸治疗的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按照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试验组:在其常规西医治疗中加入每日50g薏苡仁煎煮代茶饮。常规组:只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第4周、第12周时对患者整体健康自我评价、血尿酸水平、尿pH及痛风发作次数进行记录,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对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  试验3:使用电化学生物感测法检测患者末梢血尿酸水平,同时抽取同一患者静脉血进行湿化学法检测尿酸水平,比较两者数据。  试验4:使用电化学生物感测法测定同一肢体在不同温度下,其末梢血的尿酸水平,比较两者数据。  结果:  1、试验1共60例患者(试验组30例,常规组30例)纳入最终数据分析,在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其受累关节皮肤充血、皮温、肿胀、压痛、活动度、VAS评分及HAQ-DI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试验2共72例患者(试验组32例,常规组40例)纳入数据分析,在治疗后第4周和12周痛风复发率的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患者自我整体健康评价的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末梢血电化学生物感测法与静脉血湿化学法对血尿酸水平测定结果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同一肢体在不同温度下,其末梢血的尿酸水平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在常规西医抗炎治疗基础上,薏苡仁煎煮代茶饮对急性期痛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并不明显。  2、薏苡仁煎煮代茶饮可以明显降低痛风的复发率,改善患者自我健康体验。  3、末梢血电化学生物感测法可用于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但结果受肢体温度影响,采血肢体应保持温暖。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整理深入分析张学文教授诊治内科疾病(尤其是脑病)中常用的肝热血瘀学术思想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对张学文教授诊治高血压病的医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