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化学、物理、材料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纳米银粉基于其粉体粒径小,而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大、催化活性高、熔点低、烧结性能好等优点,同时还保留了金属银的导电性好、抗菌性能好,电铸银颜色光亮、增强拉曼散射的效应等优点,使纳米银粉广泛用作催化剂材料、防静电材料、低温超导材料、电子浆料、医用抗菌材料、电极材料、生物传感器材料和生物标记物、光电器件等,所应用领域涵盖了化工、超导、医学、光学、电子、电器等行业。因此,纳米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价值,关于其制备和性能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   化学还原法是制备纳米银的常见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制得的银粒子尺寸最小可达到几个纳米,而且操作简单、容易控制,缺点也很明显,产物不易转移和组装,容易包含杂质,易发生聚集。为了使纳米银粒子更容易应用于实际,降低制备成本、开发操作简单的制备工艺和减少杂质影响是当务之急。   本研究采用化学还原法,分别用连二亚硫酸钠和盐酸羟胺为还原剂,EDTA为络合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旨在寻找能够得到良好粒径大小、反应条件温和的新型还原剂。结果表明,以连二亚硫酸钠直接还原硝酸银得到平均粒径为130nm的银粉。在引入络合剂EDTA之后,以连二亚硫酸钠还原Ag-EDTA络合溶液得到平均粒径为58 nm的银粉,以盐酸羟胺还原Ag-EDTA络合溶液得到平均粒径为110 nm的银粉。   研究表明,络合试剂EDTA与Ag+络合后形成的螯合结构能够有效抑制晶核的生长,有利于制得更小粒径、粒度分布更均匀、分散更好的纳米银粉。且络合试剂的使用扩大了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的还原剂选择范围,有利于找到一种更优良的还原剂,用更简单的工艺、试剂条件下制备纳米级银粉。  
其他文献
冠状动脉是包裹在心脏表面的一系列血管,具有分叉、弯曲、变形、锥缩等几何特征,由于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和其随心脏收缩舒张时的变形,极大干扰了血液流动模式,对于血液流动动力
为研究充填体损伤与声发射特性,对灰砂比为1:4的胶结充填体进行了单轴循环加卸试验,分析了充填体力学参数变化规律;根据能量原理,计算并分析得到了充填体在加、卸载过程中弹
彬长矿区地表为黄土残塬地貌,沟壑切割严重,开采煤层覆岩上位普遍赋存100-300m厚硬洛河组砂岩,其对地表沉陷起着控制作用,表土层厚度及地形对地表移动变形也影响较大,地表移
锰锌铁氧体是一种重要的电子陶瓷,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堆积成山的低品位锰矿已经成为严重问题,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低品位锰矿为原料,采用硫酸浸取法回收其中的锰和铁元素,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锰锌铁氧体。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分析了锰矿粒径、反应时间、液固比以及硫酸浓度对锰浸取率的影响,同时采用XRD、FTIR、SEM、BET比表面积测定以及VS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原料组分、
孟加拉国Barakupuria煤矿(简称孟巴矿)井田范围内地表覆盖有100余米厚的强含水松散层UDT,覆岩中除了LDT相对隔水层外,基本不存在隔水岩层,为了矿井生产安全,不但开采覆岩导水
目的:分析1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基因突变所致不成比例矮小伴特殊面容和黑棘皮病患者的临床表型,并分析其临床表型与基因
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严重制约矿井安全生产。针对大南湖一号井1304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矿压显现强烈、顺槽变形严重问题,采取现场地质调查,结合室内岩石力学实验获取煤岩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的鉴别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NL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形态学检查、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