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流层臭氧破坏导致地球表面紫外辐射(主要是UV-B)增强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由于蓝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特殊性,用于研究UV-B对生物体的影响具有诸多优势。目前国内关于UV-B对蓝藻的研究报道较少,所以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UV-B对蓝藻生物量、光合机构、以及固氮等方面的影响,同时着重介绍了蓝藻对UV-B的适应策略。 尽管国际同行对UV-B增强导致蓝藻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大多是采用模式蓝藻(如:集胞藻和聚球藻)或者是稻田蓝藻种类,直接报道UV-B对水华蓝藻影响的研究极少,而且这些实验大多为短期实验,采用较强UV-B辐射处理几个小时,所以这类实验更多强调UV-B的破坏性,而忽略了蓝藻自身的适应能力。故本研究采用典型的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用中等强度的UV-B(1.05 W·m-2)处理三个小时,在一个生长周期研究其对UV-B的响应。同时结合短期实验,具体了解UV-B的伤害机理以及铜绿微囊藻的适应策略。最后,比较了不同水华蓝藻(微囊藻、鱼腥藻和颤藻)对UV-B的响应,以探讨地表UV-B增强对蓝藻水华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长期实验结果表明,在每天3小时的UV-B(1.05 W·m-2)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比对照明显下降,以叶绿素α含量和OD750表示的生长速率分别下降8%和9%。6天的UV-B处理使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在培养的第6天,UV-B处理的藻样光饱和放氧速率明显低于对照,其QA后电子传递可能性下降,表明UV-B可能作用于电子传递链的供体侧。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铜绿微囊藻对UV-B逐渐适应。在第4,7和10天,UV-B处理样品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初始值逐渐升高,分别为对照的52%,87%和93%。随着UV-B处理天数增加,最大光化学效率的恢复时间也逐渐缩短。在第13天,其光饱和放氧速率已经和对照接近。经UV-B处理9天的藻样和对照一同暴露在较强的UV-B辐射下,其光合能力的恢复速率高于对照。铜绿微囊藻可能以下述三点策略适应UV-B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