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B增强对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及其光合作用适应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n395924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流层臭氧破坏导致地球表面紫外辐射(主要是UV-B)增强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由于蓝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特殊性,用于研究UV-B对生物体的影响具有诸多优势。目前国内关于UV-B对蓝藻的研究报道较少,所以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UV-B对蓝藻生物量、光合机构、以及固氮等方面的影响,同时着重介绍了蓝藻对UV-B的适应策略。 尽管国际同行对UV-B增强导致蓝藻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大多是采用模式蓝藻(如:集胞藻和聚球藻)或者是稻田蓝藻种类,直接报道UV-B对水华蓝藻影响的研究极少,而且这些实验大多为短期实验,采用较强UV-B辐射处理几个小时,所以这类实验更多强调UV-B的破坏性,而忽略了蓝藻自身的适应能力。故本研究采用典型的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用中等强度的UV-B(1.05 W·m-2)处理三个小时,在一个生长周期研究其对UV-B的响应。同时结合短期实验,具体了解UV-B的伤害机理以及铜绿微囊藻的适应策略。最后,比较了不同水华蓝藻(微囊藻、鱼腥藻和颤藻)对UV-B的响应,以探讨地表UV-B增强对蓝藻水华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长期实验结果表明,在每天3小时的UV-B(1.05 W·m-2)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比对照明显下降,以叶绿素α含量和OD750表示的生长速率分别下降8%和9%。6天的UV-B处理使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在培养的第6天,UV-B处理的藻样光饱和放氧速率明显低于对照,其QA后电子传递可能性下降,表明UV-B可能作用于电子传递链的供体侧。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铜绿微囊藻对UV-B逐渐适应。在第4,7和10天,UV-B处理样品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初始值逐渐升高,分别为对照的52%,87%和93%。随着UV-B处理天数增加,最大光化学效率的恢复时间也逐渐缩短。在第13天,其光饱和放氧速率已经和对照接近。经UV-B处理9天的藻样和对照一同暴露在较强的UV-B辐射下,其光合能力的恢复速率高于对照。铜绿微囊藻可能以下述三点策略适应UV-B辐射:
其他文献
在农牧复合系统研究中,物流状况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通过物流情况来了解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对决策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研究农牧复合系统的结构特征,通过物流情况来了解
株高近2m的甘蓝型油菜高秆品系3529经快中子轰击及化学诱变剂联合处理,获得了株高仅70cm的矮秆突变体。该突变受呈加性效应的一对等位基因(dwfl/dwfl)所控制,杂合子(Dwfl/dwfl)为半高秆植株。本文采用该矮秆突变的纯合品系DDF-1及高秆亲本3529为材料,用50个10-mer随机引物对高矮植株亲本进行RAPD扩增,选出了7个在高、矮亲本植株间产生特异多态性扩增的引物,作为突变相关
目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儿科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主要累及男性,女性通常为无症状携带者。该病由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所致,其中外显子缺失占65%。该病的致死率较高
本文对根瘤菌1201菌株生长条件以及次级代谢产物多聚羟基烷酸和多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摇瓶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和最适培养条件,应用10-L自动控制发酵罐在优化条件下进行分批发酵实验得到了一系列分批发酵动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的成分和成分含量分别为蔗糖(5g/L)、(NH_4)_2SO_4(0.6g/L)、豆芽汁(5%)、KH_2PO_4·12H_2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受体)广泛分布于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寻找有效的M受体选择性拮抗剂,我所合成了盐酸苯环壬酯(C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