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钢锭模铸底吹氩气泡行为及夹杂物去除模拟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e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模铸浇铸过程中采用不同透气砖底吹氩时,不同透气砖表面气孔直径和气孔率、气泡直径、气泡在模内的运动行为和夹杂物去除规律。研究发现,圆形透气砖平均气孔直径最大,为8.2μm,长条形透气砖为5.8μm,环形透气砖平均气孔直径最小,仅为5.6μm。环形透气砖单位面积内平均气孔数目最多,高达161.40个/mm2;圆形透气砖为73.54个/mm2;长条形透气砖为32.27个/mm2。在研究的气量范围,环形透气砖所产生的气泡平均直径最大,气泡平均直径在1.68mm~2.72mm范围内;圆形透气砖的气泡平均直径为1.05mm~1.58mm;条形透气砖的气泡平均直径为0.42mm~0.79mm。透气砖所产生的气泡直径与透气砖的表面气孔直径和透气砖表面单位面积内气孔数目有关,随注流流量增加而增大,随底吹气量增加而增大,随液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圆形透气砖产生的气泡在模内弥散性较强,透气砖中心距L=60mm时,气泡在较低液面时先向内侧倾斜后在近液面处向外倾斜,较高液面时向内侧倾斜;L=120mm时,在较高的液面处气泡表现为向模内两侧偏移,受到模内向两侧运动的流场的影响较大,增加注流流量和底吹气量均可提高气泡在模内的弥散程度。环形透气砖气泡整体在模内弥散性较差,呈竖直上浮的状态。在较低的液面时增加注流流量和底吹气量有助于提高气泡的弥散,但是效果不大;在较高的液面高度时增加底吹气量和注流流量均可有效提高气泡在模内的弥散程度。条形透气砖中心距L=60mm时,气泡在较低液面时表现出首先向内侧倾斜,随后在近液面处向外侧倾斜的特征,小气泡多集中在两气泡柱之间;在较高液面时两透气砖产生的气泡汇集成一个气泡柱,向两侧弥散并竖直上浮。L=120mm时,气泡向内侧倾斜程度减小,小气泡在两气泡柱之间弥散,在较高液面时气泡近乎竖直上浮。增加注流流量和底吹气量时,模内气泡的弥散程度明显增加,大量小气泡在模内随流场运动。在夹杂物去除的模拟试验中,吹气时夹杂物去除率明显提高。较低液面高度时,圆形透气砖中心距L=120mm、q=0.055m3/h夹杂物去除率最高,为88.89%;较高液面时圆形透气砖L=60mm、q=0.012m3/h时夹杂物去除率最高,为77.78%。环形透气砖夹杂物去除率较低,较低液面时底吹气量超过q=0.025m3/h后去除率增加不大,较高液面时q=0.012m3/h时去除率最高,为62.22%。条形透气砖在较低的液面,L=60mm、q=0.055m3/h时夹杂物去除率最高,为86.67%;H=700mm时,L=120mm、q=0.055m3/h去除率最高,为 83.2%;H=900mm 时,L=120mm、q=0.025m3/h 时去除率最高,为 64.57%。因此,在较低液面高度时增加底吹气量,较高液面时适当减小底吹气量均有助于去除夹杂物。数学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果与物理模拟能够较好地吻合;采用双圆形或双条形透气砖吹氩,在中部气泡被上升流股吸引而产生向中心弯曲,在近液面处气泡向两侧倾斜流动。条形透气砖形成的细小气泡在中下部被中心的注流吸引而在中心区域向上流动,在液面附近,这些细小气泡随着两侧流体向下流动。环形透气砖产生的气泡跟随上升流股向上运动,弥散程度较小。钢锭模原型不吹气时夹杂物去除率较小,液面高度H=1500mm时夹杂物去除率为68.6%,H=2700mm时夹杂物去除率为37.14%。钢锭模原型底吹氩可有效提高夹杂物去除率,H=1500mm时增加底吹气量后夹杂物去除率增加,最高为83.06%;H=2700mm时,随底吹气量增加夹杂物去除率先上升,后下降,最高为50.4%。
其他文献
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是一种新兴发展的通过将材料层层累加堆积成型的制造技术,又称为3D打印技术。其中,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快速成型技术之一,然而,采用材料逐层累加的制造工艺,3D打印零件报废率惊人,因为生产过程气孔、夹杂、层间分离等问题,会极大地影响产品的力学性能;此外,在成型中基本无压力过
目前铝电解采用炭素材料作为阳极进行金属铝的冶炼,在电解过程中,消耗大量优质炭素材料的同时,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CO2、CF4和C2F6等。若采用惰性阳极替代炭素阳极,阳极释放氧气,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铝电解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惰性阳极成为铝电解行业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真空熔炼法制备Fe-Ni/Fe-Cr/Ni-Cr二元合金,研究其作为惰性阳极材料在铝电解质熔盐中的腐蚀性能。论文通
多组元B1型碳化物在钢铁材料中因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显著的纳米级高密度析出相的沉淀强化效果,对提高钢铁材料的力学性能意义重大。此外,明确高强钢中发生氢脆现象的物理机制对钢铁材料的生产、应用和安全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委会面上项目“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相间析出强化型高强度高局部成形性能多相钢的组织性能控制(编号:51774083)”基金支持下,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
密排六方系金属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导电导热性好等特点,近年来由密排六方系金属与其它金属复合而成的多层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受到人们的瞩目。金属层状复合体在服役过程中常需承受大应变载荷,这对其力学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设计和开发高强韧性密排六方系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为材料的安全服役提供理论指导,对这类材料微观塑性变形机制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确定了纯Ti的材料参数,分析
近年来随着世界不锈钢产业的发展,镍的需求量日益上涨。长期以来硫化镍是镍的主要获取原料,但因硫化镍矿的长期开采,储量急剧下降。因此,近些年对红土镍矿研究和开发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红土镍矿主要分为:褐铁矿型和硅镁镍矿型,前者铁高、镍低、硅镁低,宜采用高压酸浸等湿法工艺处理,而后者铁低、镍高、硅镁高,电炉还原熔炼是主流工艺。还有一种介于两种矿型之间的红土镍矿,铁镍含量都非常低。对于这类低铁低镍型红土镍矿
轴向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蜗杆传动形式。本人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刃口曲线求导出齿面方程,并求出蜗杆螺旋面的单位法矢量和曲率参数等几何特性,并在上面建立活动标架。通过以上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该蜗杆传动的优越性。鉴于直纹面圆柱蜗杆的缺点,提出新型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即轴向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并介
薄壁构件因质量轻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船等领域内。薄壁构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铣削颤振和动态加工误差会造成机床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降低。研究分析各铣削参数对加工系统的影响,合理选择铣削参数保证稳定铣削,降低铣削颤振和动态加工误差对加工系统的影响。本文针对薄壁件铣削加工中存在的振动问题进行研究,系统研究薄壁件加工系统的铣削稳定性以及动态加工误差。采用Kriging方法开展可靠性灵敏度分析,考虑铣削
钢铁行业能耗巨大,高炉炼铁工艺能耗约占钢铁行业能耗的70%。因此可见,降低炼铁工序能耗是降低钢铁企业总能耗的重中之重。高炉渣是炼铁工艺重要的副产品,对于高炉冶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炉缸内的热量也有重要的影响。高炉渣比热容的大小会直接影响高炉冶炼过程,比热容的大小对于炉温和能源的消耗都有很大影响。并且随着进口铁矿石的增加,炉料中Al2O3含量增加,从而使得炉渣的流动性变差,不利于高炉冶炼。因
镁合金由于其密度低、比强度大和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3C产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细晶均质镁合金铸锭的制备是变形镁合金大规模应用的前提。然而,由于镁合金自身存在导热性差、易氧化燃烧和吸气量大等缺点,传统半连续铸造镁合金铸锭晶粒粗大、偏析严重、表面质量差,严重影响后续变形以及使役性能。低频电磁铸造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洛伦兹力使熔体产生强制对流,改变了熔体的流动状态,使温度
在骨科手术中,均离不开对骨骼本身的切削加工。相对于传统骨科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具有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等优点。但临床过程中,切削参数无规可循、切削力过大、骨积屑、表面形貌不完整等现象导致的骨整合和骨改建不良等问题使得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本论文以机器人骨铣削实验和三维有限元仿真为基础,将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的算法应用于机器人骨铣削力建模,并建立术前规划预测系统,然后对机器人骨铣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