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理论基于戏曲创作而产生,但是理论具有逻辑性,能够引导对问题的深入探索,使其获得高于实践的品格。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戏曲理论对于思潮的演变,较之于戏曲创作,反应更灵敏、更鲜明。元杂剧大盛于元,是元代文学样式的杰出代表。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评价不尽相同,而这不同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三代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各自的文人心态,这对于全面了解三代的风貌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元、明、清三代,作为元杂剧研究中的不同时期,对元杂剧的研究有传承相继创新变革的关系,同时又有其各自的特点。本文试就总体论、作家论、文辞论、选编论四方面,以纵向的发展轨迹来探讨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元代是元杂剧研究的初创期,虽然许多著述只是资料性质,并不成熟完善,但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探寻足迹,开创之功不可忽视。从元人的记载中,也可看出论者的言外之意,即元人对元杂剧所取得的成就是颇为自豪的。明代元杂剧研究的特点是重视文本本身,批评角度开阔。较之元代而言,更具有理论的广度与深度。但正因其百家争鸣、争辩驳难的局面,也使明代的论坛出现了各种声音,有肯定,有质疑,有矛盾,同时也有责难。而惟其如此,才显示出了明人对元杂剧的重视。但从总体而言,明人对元杂剧仍是持肯定赞赏态度的。清人对元杂剧也依然是持赞同态度的,但大多数论者落入前人窠臼,并无多少创新。相形之下,金圣叹、李渔等人的《西厢记》研究对整个元杂剧研究而言,能够综合分析,道前人之所未道,对元杂剧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总而言之,虽然三代论述的程度、方面、结论有所不同,但是元杂剧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这一戏曲史、文学史上的奇葩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