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经济欠发达的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方法,Damel趋势检验法,单因子指数法和污染指数、污染分担率计算公式,研究了各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空气质量状况以及变化趋势,分析探讨了空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时间分布方面:日变化上,O3浓度于10:20左右呈显著上升趋势,14:20或15:20前后达到当日最大值,随后浓度趋于下降,其他时段内浓度基本相仿。其他污染物浓度于7:20左右呈现上升趋势,11:20前后达到当日较高浓度,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在17:20左右浓度开始回升,但最终夜间浓度往往小于白天。季节变化上,O3夏季浓度最高,冬季最低,其他污染物则相反;NO2年际间相同季节浓度变化差异较小;PM2.5和PM10的超标倍数和超标率均远高于其他污染物;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各污染物浓度排序均为:CO>PM10>PM2.5>SO2>NO2;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相比浓度差距最大的是 SO2,相差53.5%。年际变化上,PM10浓度变化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其他污染物稳定性相对较好;PM10、PM2.5各年份浓度均超出国家二级标准,CO和O3各年均未超标,状况较好。空间分布方面:二轻机污染物平均浓度排序为 CO>PM10>PM2.5>NO2>SO2>O3;区政府与市委党校均为CO>PM10>PM2.5>SO2>NO2>O3,各监测点同类污染物浓度差距较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各监测点中,CO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污染物;CO、PM10、PM2.5浓度远高于NO2、SO2、O3;除O3外,其他5类污染物浓度1月到2月均呈现下降趋势,且CO、PM10、PM2.5下降幅度很大;NO2和SO2浓度变化幅度较小;各监测点中,5月至8月为O3高值时段且浓度稳定,其他污染物处于低值时段。各监测点CO、O3月均浓度无超标现象,状况较好;PM10和PM2.5各月均浓度皆超出国家标准,且超标倍数大,形势不容乐观;NO2和SO2超标出现于1月至3月、9月至12月较为集中的时段,超标倍数相对较小。二轻机与另两点相比,颗粒物超标状况较突出;区政府则是CO、SO2、O3超标倍数高于其他监测点;市委党校 NO2的超标状况较其他两点严重。⑵空气质量状况与趋势。大气污染物动态上,2005年—2014年聊城市PM10呈显著上升趋势,NO2呈显著上升趋势,SO2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聊城市十年间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从首要污染物状况上来看,PM2.5和PM10分别占总频次的63.4%和23.3%,可见颗粒物污染在聊城市空气质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M2.5出现频次在各季以及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均远高于其他污染物;臭氧8小时出现频次的76.1%集中于夏季,有较强的季节性;而NO2、SO2和CO出现频次很少。污染物贡献率依次为:PM2.5>PM10>NO2>SO2>CO。在各时间层次上PM2.5贡献率均最高,PM10次之,两者远高于其他污染物,说明聊城市是颗粒物主导的空气污染类型。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上,二级“良”以上的天数占67.9%,比例较高,状况不容乐观。夏季质量等级状况最好,冬季最差;非采暖期较好,采暖期较差。⑶空气质量影响因子。自然影响方面:聊城市位于“喇叭口”形状的污染带上,致使污染物易于积聚,不利于扩散。降水是影响大气污染的重要因子,污染物的低值阶段与密集降水期相吻合。气团运动引发的降水主要集中于春末秋初之间,且以夏季出现的比例为最高,对空气质量影响显著。聊城市主导风向为偏南风,重要的污染企业主要集中于下风向,对市区污染的防控有利。AQI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气温和风速呈负相关,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5),说明三者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子。人为影响方面:聊城市产业结构中工业结构偏重,决定了其能源以煤炭为主,故对煤炭的需求量巨大,造成煤烟型污染。餐饮业和洗浴业、分散小锅炉供暖等生活污染源能耗高、热效率低,对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城市的大型工程建设增加扬尘;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对抑制大气颗粒物具有重要作用。聊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速快,尾气排放占到大气污染的10%左右,主干道车流量大,是重要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