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成年女性病人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的易感人群。本研究以乳腺手术患者为对象,观测此类病人术后的中医证候及发生PONV时的证候特征和证型分布,籍此了解PONV的证型规律,并根据其证型设计穴位注射的PONV预防方法,为此类术后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借鉴。方法:1.文献复习:通过对祖国医学有关“呕吐”文献的复习,加深对有关呕吐的中医理论和学说的认识,为PONV的中医病机分析、证型分类以及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选择在全身麻醉下施行乳腺手术的女性患者,手术种类包括:改良乳腺癌根治、乳腺区段切除、及乳腺整形手术等。麻醉用药主要:异丙酚、芬太尼以及瑞芬太尼等等。术后安置皮下自控镇痛(PCA),主要用药为芬太尼以及氯诺西康。(2)排除标准:①有肠胃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如基本资料、检验指标等)。(3)资料收集:于术后6h、12h、24h、第二天以及第三天分别记录病人有无恶心呕吐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症状,同时记录脉象、舌苔、血压、血浆电解质等中医症状和实验室检查。(4)恶心呕吐的诊断标准:主要通过术后随访方法,询问病人是否有有恶心的感觉及是否出现过呕吐。(5)中医辨证及分型方法:参照1995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将PONV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痰饮中阻型,胃阴不足型。其证候特征为:肝胃不和型:证见呕吐吞酸,胸胁胀痛,舌淡苔薄,脉弦。脾胃虚寒型:证见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香,胸脘痞闷,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痰饮中阻型:证见呕吐痰涎清水,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滑。胃阴不足型:证见呕吐反复发作而量少,时作干呕,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6)穴位注射疗效观察:将100例患者按住院号的尾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根据证候特点的分析选用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的穴位内关、章门双侧皮下注射50%葡萄糖液2ml,根据比较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来判定穴位注射的疗效。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纳入证候观察的病人共300例,平均年龄40.20±11.27(29~65)岁。纳入穴位预防治疗的对象101例,年龄29~53(40.6±10.2)岁。2.PONV的证候特征。300例乳腺手术后观察中,142例术后3天内出现过恶心或呕吐,发生率为47.3%;其证型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寒型为主(主要表现为:神情抑郁、呕吐吞酸、脉弦和面色苍白、大便溏薄、脉细弱),痰饮中阻型与胃阴不足型为辅(主要表现为:呕吐清水、不思饮食、脉滑和呕吐量少、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脉细数),而脾胃虚弱贯穿始终(主要表现为: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其中肝胃不和占39.4%;脾胃虚寒占30.3%;痰饮中阻占15.5%;胃阴不足占14.8%。另外还发现脾胃虚弱的症状,在大多数患者中均有体现,只是程度不同。3.某些生理参数与PONV证型关系。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痰饮中阻型、胃阴不足型四种证型在血压、血小板以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等方面有一定差异,这些生理参数随痰饮中阻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四种证型的改变逐渐降低;另外痰饮中阻型与胃阴不足型在这些指标上相比,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意义,这些指标可能对于PONV的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4.穴位注射预防效果穴位注射组PONV的发生15例,发生率为30.6%,对照组发生24例,为46.2%,两组比较P<0.01。结论1.乳腺手术后PONV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寒型为主,痰饮中阻型与胃阴不足型为辅,脾胃虚弱贯穿始终。2.血压、血小板以及血清纤维蛋白原对于PONV的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3.未见血浆电解质与恶心呕吐证型之间存在关系。4.选用内关、章门双侧皮下注射50%葡萄糖液对于PONV有一定的预防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