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武侠电影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一直代表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水平。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后,伴随着香港电影业陷入低迷状态,武侠电影也进入低潮,但回归后,香港武侠电影又迎来了一次的发展高潮。因此本文以回归后的香港武侠电影为研究对象,至今为止一共有34部。合拍片一直就是香港和内地电影合作的主要形式,回归后合拍片的合作形式更加深入,主要分为以内地电影公司为主导的合拍片和香港电影公司为主导的合拍片(即港产合拍片)。同以内地电影公司为主导的合拍片相比,港产合拍片更能体现香港电影的特征,所以笔者将港产合拍片也作为香港电影来进行研究。针对回归后的香港武侠电影,本文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类型和类型元素的角度分析回归后的香港武侠电影的类型特点,以总结武侠电影的类型变化规律。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回归之前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脉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这是香港粤语电影的繁荣期,也是“黄飞鸿电影”的黄金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胡鹏等;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是香港国语武侠电影的高潮——“彩色武侠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张彻、胡金铨、李小龙等;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是香港武侠电影的转型期,代表人物有袁和平、成龙等,这一时期确立了武侠喜剧电影的新形式;第四阶段是到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武侠电影的再度辉煌,代表人物是徐克等;其次总结了回归后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趋势。回归后,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整合的发展趋势,即在武侠电影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电影的类型元素。它突破了单一的武侠电影模式而将多种类型元素整合其中,形成一些繁富复杂的新武侠类型。根据与武侠电影整合的类型数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武侠电影与一种类型的整合,从而产生一种亚类型,比较突出的有武侠西部片、武侠科幻片和武侠吸血鬼片等;另一类是武侠电影与多种类型的整合,将喜剧片、爱情片等多种电影类型元素融合到武侠电影中,如以武侠和喜剧片、爱情片结合的《安娜与武林》、《野蛮秘笈》等。本文第二部分总结了回归后香港武侠电影在类型元素上的多样变化。即在主题上,武侠江湖的意义开始淡化,或蜕变为简单的故事叙事空间,或成为利益纠葛的现代商业社会的载体;在类型时空上,叙事时空得到拓展。时间上由过去、现在时间向未来时间扩展,空间上则由本土向世界、真实空间向虚拟空间扩展;在表现手段上,开始由以真功实打为基础的武舞奇观转变到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奇观,并加强了对武侠电影中刀、剑等主题道具的重视,赋予了主题道具更加丰富的意义。本文第三部分探究了回归后香港武侠电影的类型变化成因。这些类型变化既有香港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还有面对电影业内忧外患的形势,香港电影人在电影类型上不断寻求突破的因素,即借鉴近年来在好莱坞比较卖座的电影类型,将其同武侠电影类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武侠类型,同时也是武侠类型片影像风格发展衍化的内在需求所致。结语部分总结了武侠电影对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