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AtCIPKL在乙烯合成中的功能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模式生物拟南芥中研究表明CIPKs家族作为调节钙信号中的一类典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了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本论文研究中,我们克隆鉴定了一个拟南芥CIPKs激酶家族成员基因CIPKL。通过启动子活性分析,CIPKL过量表达及cipkl突变体表型分析研究发现CIPKL参与了拟南芥乙烯合成过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AtCIPKL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从拟南芥基因组克隆了AtCIPKL启动子序列,构建了AtCIPKLP∶GUS融合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启动子活性分析发现AtCIPKL主要在除根尖外的根部表达。将转基因幼苗在不同条件处理下观察GUS活性变化,发现在油菜素内酯(Br)处理下GUS活性减弱,在乙烯利和茉莉酸(JA)处理下GUS活性增强,而在ACC处理下GUS活性未有变化。这些结果说明AtCIPKL在转录水平可能受到多种激素的调控。  2.AtCIPKL过量表达降低了拟南芥对ACC和BL敏感性  获得了AtCIPKL过量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也鉴定了一个AtCIPKL的功能缺失型突变体。通过不同激素处理分析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变化,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AtCIPKL过量表达植株降低了ACC的敏感性,但是AtCIPKL过量表达植株对乙烯活性形式乙烯利的敏感性没有改变。实验分析也表明AtCIPKL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对BR敏感性的降低,转基因拟南芥中B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也发生变化。而拟南芥cipkl突变体对ACC和Br的敏感性增加,相应基因表达也上调。这些结果说明AtCIPKL蛋白可能参与了植物乙烯的合成以及BR激素信号的转导。  3.AtCIPKL转基因植株降低植物乙烯含量并提高叶片中花青素含量  AtCIPKL蛋白对ACC和乙烯利敏感性反应的差异表明其可能参与乙烯合成反应中ACC转化为乙烯的过程。我们利用GC-MS方法分析ACC处理条件下野生型,AtCIPKL过量表达和cipkl突变体植株中乙烯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ACC处理条件下AtCIPKL过量表达植株中乙烯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说明AtCIPKL可能作为负调控参与从ACC到乙烯的合成过程。乙烯信号调控拟南芥地上部分花青素累积,花青素含量分析表明cipkl突变体在ACC处理后花青素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和AtCIPKL过量表达植株。  4.AtCIPKL筛选拟南芥cDNA文库  为了筛选鉴定AtCIPKL参与乙烯合成及BR信号的互作蛋白,我们以AtCIPKL为诱饵蛋白,筛选了拟南芥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得到了多个能够与AtCIPKL相互作用的蛋白。这些蛋白多数为转录因子和相关酶类蛋白,其中ACO2是乙烯合成路径中ACC转化为乙烯的催化酶。  5.AtCIPKL与AtACO2蛋白相互作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AtCIPKL与AtACO2的相互作用,应用BiFC技术在植物细胞内分析AtCIPKL与AtACO2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洋葱表皮细胞中检测到黄色荧光,表明AtCIPKL与AtACO2能够在细胞质中发生了相互作用。AtACO2蛋白可能作为AtCIPKL激酶的靶蛋白而被其磷酸化修饰进而降低氧化ACC的能力,最终导致减少乙烯合成。
其他文献
学位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水稻病害的侵染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两大主要病害,对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分子机理研究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Xa21是第一个克隆的水稻抗病基因,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广谱抗性。其编码的蛋白质是一个类受体蛋白激酶。刘国振等对Xa21编码蛋白质的激酶区进行了系统的生化特性的研究,证明了Xa21编码一个有活性的蛋白激酶,是丝
Armored RNA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RNA质控品的制备技术。该技术的原理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包含有大肠杆菌MS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及外源片段克隆到表达
活血化瘀中草药具有“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等主要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了活血化瘀中草药可以改善血液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目前已经从多种生物体内分离出来了能有效治疗血栓性疾病的纤溶酶,多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筛选出具有纤溶酶活性的中草药品种,并对其进行分离和性质鉴定。首先选取瓜萎等42种在临床上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水浸提物经硫酸铵沉淀得到蛋白质提取物,利用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北部,是比较典型的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在该地区内选择了森林带、森林草甸带和草甸草原带三种典型的区域,于2006年的5月中下旬-9月中旬,共4次对该区域的
学位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的根及根茎入药,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溃疡、抗癌、抗艾滋病毒、抗氧化等功效。本研究利用发根农杆菌介导技术将异黄酮合酶基因IFS转入甘草,通过对农杆菌菌株、外植体类型、侵染方式、诱导条件及培养基种类等的研究,建立甘草转基因毛状根诱导及培养体系,并进行IFS基因在黄酮类化合物代谢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