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在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正式提出“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各国响应,投入到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中。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消除金融排斥,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尤其是将那些被传统金融服务所排斥的弱势群体纳入到正规金融服务体系内,使他们可以享受到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改善。我国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都有提到要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这一政策导向与普惠金融理念相吻合。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门槛试点”以后,在我国农村地区不断涌现出一批新型金融机构,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普惠金融理念开始在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深化。与普惠金融发展大势相互呼应的是,我国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要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指出了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组成结构以及各项发展要求。普惠金融所强调的是要全面地、高效地为社会全体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人群以及低收入群体提供“可持续性地、广泛地、可获得地金融服务”。“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问题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农民作为被金融排斥的典型“弱势群体”,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有助于农民群体可以平等的享受金融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因此研究普惠金融对农民投资的影响对于实现精准扶贫,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普惠金融”概念地提出,不仅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着重研究普惠金融中“金融排斥”现象,认为“二元结构”和金融抑制普遍存在于金融体系内,而金融荒漠化广泛存在于区域金融里,因此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第二个方面,着重研究普惠金融的测度,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普惠金融程度进行度量,但综合来看,主要是从金融的渗透度、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金融排斥三个维度来进行度量;第三个方面,也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的方面,就是普惠金融对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普惠金融对提高居民收入,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具体分析到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时,不同研究也出现了分歧;第四个方面主要从金融知识的普及程度以及政府是否有为等角度来对普惠金融发展来进行衡量的。投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的实施,改变了集体经济投资动机的多重性,恢复了农民的财产权利和择业权利,农民微观个体成为了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由此农民以独立的商业生产者登上历史舞台。农村普惠性金融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使得我国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农民投资行为的研究被提上日常。而普惠金融是如何引导农民进行投资的,或者说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民的投资选择有什么样的影响,相关研究不是很多。但是只有对农民投资的选择特征及其规律性进行系统性的考察,一方面才有可能正确估计农民的投资选择趋向,并正确引导和调节农民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才有可能进一步完善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使更多人受益,促进经济持续性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下内容展开研究:首先根据学者们对普惠金融的研究,总结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并指出其特点以及内涵;其次,从理论出发,根据金融排斥的六维度理论和普惠金融的三维度理论总结出本文所要采用的对普惠金融所要描述的三个维度:金融的渗透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最重要的金融排斥性。然后根据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发展对投资传导的三大效应(门限效应、降低贫困效应、排除效应)来分析普惠金融对农民投资的传导机制,同时还对学者们有争议的“涓滴效应”在农民投资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对于农民投资选择的微观理论分析则是基于微观经济学中的预算约束下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理论进行分析。其次,本文根据投资经济学理论中对投资的分类以及2015年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将农民的投资选择分为非金融投资和金融投资两大类,将普惠金融市场体系细分为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两大类。从以上理论传导效应提出本文的若干研究假说来分析普惠金融对农民不同类型的投资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来论证本文的研究假说,本文采用微观计量分析法,主要包括二值选择模型和倾向匹配得分法等。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以下几点:第一,金融渗透度的提高显著的促进了农民参与正规投资活动;第二普惠金融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投资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主要是二者的进入门槛不一致导致的,虽然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但是其风险巨大,往往会导致农民投资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不推荐发展非正规金融;第三,降低金融排斥有利于促进农民参与正规投资活动;第四,“涓滴效应”对于我国农民投资不成立;第五,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不健全,保险消费的增加有利于农民参与正规投资活动。具体地,本文分为以下七个章节,每一章概要如下:第一章,绪论。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从背景出发引申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同时详细阐述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详细阐释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同时介绍本文所采用的千村调查数据库,并说明了这本文的研究范围以及本文所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最后,对本文的创新之处加以说明,并对本文的研究不足进行了交代。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详细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对其总结归纳。因为直接研究普惠金融对投资的影响的相关文献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从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和对农民投资的研究两个层面进行了相关文献梳理。从普惠金融角度看,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测度、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普惠金融在实际运行中的政府的效能几个角度来研究的。从研究农民投资的角度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指出农民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上,但是实证分析不是很多。在本章最后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进一步阐明本文的创新点和相关研究问题。第三章,相关概念、理论与计量模型。在本章首先对普惠金融的理论发展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从而引出普惠金融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普惠金融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指出对其常见的认知错误,明确其内涵、阐明其特点。其次根据学术界对普惠金融测度的相关理论,讨论本文所选择描述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金融排斥、渗透性、可获得性。同时根据投资经济学中对投资的定义和分类标准,界定本文的农民投资选择的不同类型,同时根据国务院2015年提出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对普惠金融体系进行市场细分。再次根据金融发展理论中三大传导效应和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收入替代效应,分析普惠金融在实际运行中对农民投资的理论传导机制,以及根据相关学术研究提到的“涓滴效应”。最后介绍本文在后续章节中所要用到的计量模型。第四章,普惠金融下农民金融与非金融投资的选择研究。本章基于“千村调查”数据,在普惠金融三维度理论和对投资的理论传导路径的理论框架下,研究普惠金融对农民金融投资和非金融投资的影响,通过构建二值选择模型和倾向匹配得分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金融渗透度的提高对农民证券具有正向影响,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增加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供给,消除金融排斥同样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投资积极性,可以使农民将资金投资到收益更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而不单单将资金存入银行,但是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投资具有抑制作用,不利于农民正确投资观的形成。因此,我国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需要引导农民正确的投资观念,给予农民正规的符合其自身的金融服务,消除非正规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监管机制,使普惠金融福利可以全民共享。第五章,普惠金融下农民正规与非正规投资的选择研究。本章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数据,考察了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投资选择的问题。通过二值选择模型和倾向匹配得分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对于农民正规金融投资和非正规金融投资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民选择不同类型的金融投资的作用也是不一致的。此外,本章还发现“涓滴效应”在我国农民金融投资中不成立。为此,我国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需要对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民提供不同的服务,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普及金融知识,使得普惠金融福利惠及全民。第六章,普惠金融下农民商业保险对投资的选择研究。本章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数据,考察了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民商业保险消费对农民投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商业保险消费的提高显著的促进了农民参与到金融投资活动的意愿,对于非金融投资不显著,并且在控制了自选择过程所产生的内生性之后,这种促进作用依然显著。本章进一步分析了农民购买商业保险与参与金融投资中的正规金融投资和非正规金融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中商业保险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正规金融投资活动,对非正规金融投资不显著,同时保险知识的普及对于农民参与正规投资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普惠金融体系中保险的普及对于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投资观、参与正规的投资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指引作用,应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发展农村保险,为农民生产、投资活动提供保障。第七章,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这一章首先总结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回归结果归纳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具体包括:第一,金融渗透度的提高显著的促进了农民参与正规投资活动;第二普惠金融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投资的影响是不一致的,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促进农民参与正规投资活动,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抑制农民参与正规投资活动,而且非正规金融机构往往会导致农民投资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不推荐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第三,降低金融排斥有利于促进农民参与正规投资活动;第四,“涓滴效应”对于我国农民投资不成立;第五,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不健全,保险消费的增加有利于农民参与正规投资活动。其次,针对每一条研究结论,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本文还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