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工封装煤渣桩变形特性及地震易损性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aq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弱土地基压缩性高,承载力与抗剪强度低,地震作用下易发生剪切破坏,不能直接用作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采用土工封装煤渣桩作为地基处理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地基承载力和抗震陷性能。受限于土工封装煤渣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缺少对此类复合地基沉降变形以及地震易损性研究,土工封装煤渣桩尚未在在地基处理中广泛应用。本研究响应“碳中和、碳达峰”的倡议,以煤渣作为土工封装散体桩骨料,完成煤渣岩性及重金属含量测定,验证其环保性;通过荷载板试验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土工封装煤渣桩单调静力荷载作用下沉降变形特性并对参数进行定性分析;顺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影响其沉降变形特征参数进行缩减,基于缩减后参数建立模型进行沉降变形预测;借助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地震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易损性分析。本研究取得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完成了本试验煤渣的化学成分和毒性浸出测试,初步验证了煤渣作为土工封装散体桩骨料满足环保要求。煤渣与粉煤灰同源,硅元素与铝元素占比超过80%,物相以无定形态为主,主要结晶矿物为二氧化硅及莫来石,且重金属元素含量远低于规范限值,作为土工封装散体桩骨料兼具经济性与环保性。2.建立大比例尺室内模型与数值模型,揭示了土工封装煤渣桩沉降变形特性。(1)土工封装煤渣桩能显著提高松砂地基承载力,主要鼓胀区域为桩顶以下0~3D(D为桩径)之间,最大鼓胀出现在距桩顶以下1.7D处;(2)土工套筒能够约束桩体径向变形,提升桩体刚度,显著提升桩体承载力并减小桩体径向变形;(3)土工封装煤渣桩对相对密实度越小的砂土地基改善效果较好。当砂土相对密实度为10%时,土工封装煤渣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较天然地基提升74%;当砂土相对密实度为90%时,承载力仅提升8%;(4)当土工材料包裹长度大于1.7D时,桩体在1.7D与土工套筒封装段以下位置出现显著鼓胀,最大鼓胀变形受上部荷载影响较大。3.建立多种正则化模型和优化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土工封装煤渣桩沉降变形特性。(1)通过正则化对影响桩体沉降变形的特征参数进行参数缩减,结果表明土工套筒环向刚度是影响桩体沉降变形的最重要因素,桩径次之;(2)通过LM-BP、GA-LM-BP与PSO-LM-BP神经网络进行沉降变形预测,在测试集上决定系数R~2均超过95%,遗传算法优化后的神经网络鲁棒性最好;(3)LSTM序列模型能够对土工封装煤渣桩荷载-沉降变形进行精确的超前预测。4.建立Logistic regression对土工封装煤渣桩进行易损性分析。(1)Logistic regression仅需较少数据即可建立易损性曲线,且精度较高;(2)土工套筒的存在能够显著改善土工封装煤渣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3)对变异性较大的土体,应选择更加保守的桩体参数;(4)Logistic regression能定量分析多参数共同影响下复合地基地震下失效概率。
其他文献
生长棒系统是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应用器械,然而,在它的服役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磨损和腐蚀,影响了生长棒的临床应用。通过在金属生长棒表面制备具有良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薄膜,可以提高其耐磨耐腐蚀性能,从而减少植入物的磨损和腐蚀导致的并发症,促进生长棒的临床应用。氮化钛(TiN)薄膜是一种具有高硬度、良好的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的薄膜,
随着山区铁路运输网规模的不断扩增,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铁路对山区声环境敏感区的噪声影响问题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声环境敏感区种类繁多且较为脆弱的山区,铁路噪声的控制更为严格。而铁路对声环境敏感区的噪声影响与线路位置关系密切,因此,在铁路线路方案设计与比选阶段,应从减小噪声影响角度出发,构建低噪线路设计方案优选方法,合理确定对声环境敏感区影响最小的线路设计方案,从而有效减少山区铁路对周边声环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正规划和修建多条铁路线路,地区的特殊地质构造和隧道超大埋深造就了许多高地温隧道。隧道的高温使洞内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与机械能够正常作业的温度,使隧道施工难以继续,也使得铁路在运营面期临一系列安全风险。本文以拉月隧道和桑珠岭隧道两条典型高地温隧道为研究对象,以隧道通风为主要手段,针对各隧道不同的气候与地质特点,采用理论研究与编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采用不同通风方式及其他辅助
自由面条件在岩体爆破中对爆破效果所起的积极作用早已成为爆破界的共识,利用自由面增大破岩效率、减小爆破振动一直是爆破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自由面条件对爆破效果影响的机理尚未有专门、系统的深入研究,因此进行自由面条件对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有利于爆破理论和爆破设计的发展与完善,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采用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自由面条件对爆破效果中裂纹扩展、破碎效果和爆破振动的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成长,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轨道交通建设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步入了建设高峰期,多条线路间交叉穿越的问题不可避免。而如何保证新建隧道在穿越既有线路过程中既有隧道的运营安全,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重叠下穿既有2号线为工程依托,在查明该工程所处位置工程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因素改变
白垩系红砂岩是浩吉铁路阳城隧道隧址区的典型地层,在卸荷作用下存在剪胀、软化特性。但目前既有的隧道围岩弹塑性理论在描述其剪胀、软化性质方面仍不够完善,导致相关解析解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工程中的围岩变形情况。另外,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喷混开裂、钢拱架弯曲等问题,对支护结构体系的柔性提出了较高要求。采用基于“柔性支护控制理念”的分阶段变形控制是不错的思路,但目前尚未存在利用分阶段施作特性的支护设计理论方法。
2019年4月7日,四川省冕宁县腊窝乡山上森林突发火灾,大火持续了9天9夜,并在火烧迹地的华岩子沟于2019年7月4日,因集中强降雨而暴发首次泥石流,该泥石流冲出物多为灰烬及碎块石,沿途铲刮,破坏当地居民饮用水源,摧毁大面积耕地及农作物,并冲断了下游村落唯一的通村公路,直接对老腊窝乡政府及腊窝中心校构成威胁。本文以四川省冕宁县华岩子沟发生的火后泥石流为典型实例,通过对火烧迹地开展现场地质勘察、降雨
川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至今为止人类工程建设史上最具难度的铁路工程。川藏铁路跨越区域广,穿越多条高烈度地震带,沿线存在多座近断层或跨断层的桥梁,地震活动对川藏铁路沿线桥梁及桥上行车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针对川藏铁路进行地震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川藏铁路某座双层结合钢桁混合刚构桥,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精细化的列车-轨
建筑区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因此,在灾害发生之后,快速、准确地评估受灾区域建筑物的损毁情况对于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决策指挥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因具有大面积对地观测能力,获取地表信息速度快、周期短,目前已经成为灾害监测与评估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特别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够为损毁建筑物解译提供更加精细的纹理和空间信息,并且获取日益
现如今,我国铁路发展突飞猛进,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铁路路网。相比于设计、施工,铁路的运营、维护成为现如今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在复杂环境和车辆荷载的长期作用下,产生了多种类型的病害。其中,路基沉降与偏移病害是目前常见的病害,影响线路的平顺性和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由于扣件调整能力有限,线路平顺性的保证需要依靠更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本文基于天窗时间短、维修任务重的实际情况,结合无砟轨道的特点和维修规则,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