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着大面积退化的现状,而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直接和关键原因。生计风险是牧户生产生活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风险的发生会增加牧户的家庭脆弱性。本研究引入预防性储蓄理论,利用在内蒙古主要生态区六个旗县450户的牧户调研数据,归纳不同草原区牧户草场载畜率的分布状况,对比研究各地区牧户的超载情况,并从不同维度来初步验证牧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建立生计风险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刻探寻生计风险因素和牧户载畜率之间的关系,再次验证牧户预防性储蓄行为,并结合计量经济模型,明晰影响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的关键风险指标,揭示风险影响微观牧户草场载畜率的内在机制,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及地区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前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优化提供切实参考和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荒漠草原区基于补饲干草核减后的载畜率分别为0.74羊单位/hm2、0.76羊单位/hm2、0.30羊单位/hm2,其中,草甸草原区载畜率值在核减之后降低了35.09%,典型草原区降低了23.23%,荒漠草原区则降低了为31.82%;而且,根据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草畜平衡标准,荒漠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的牧户草场载畜率均表现为超载过牧,且超载程度表现为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三种草原类型区牧户的心理载畜率均分别为0.81羊单位/hm2、0.86羊单位/hm2、0.66羊单位/hm2,显示均高于牧户的实际载畜率值。(2)基于对不同资源量类型牧户载畜率的比较分析和以恩格尔指数视角出发对牧户载畜率的研究表明,牧户在生产生活中面临到的不确定性越大,综合风险值越高,则牧户越倾向于保守性的多储备“财产性”牲畜,符合预防性储蓄理论。(3)不同草原类型区牧户生计风险总指数存在差异,牧户所面临的不同生计风险的指数均有不同。三种草原类型区,牧户的生计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市场风险指数最高;在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区,生计风险指数中的生活风险指数最低,而荒漠草原区则为自然风险指数最低;生计风险指数中的政策风险指数则在典型草原区最高,然后依次是草甸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4)基于各区域不同生计风险因素对牧户载畜率影响的预防性储蓄理论适用性的再验证合理。草原补奖政策补贴占牧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在1%水平上显著地负向影响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市场信息获取是否及时对牧户草场载畜率的变化在1%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牲畜年度损失程度和雪灾影响是否严重变量均对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呈正向显著影响,且统计显著水平均为5%;家庭劳动力人数(P<0.05)以及人均医疗教育支出(P<0.01)变量对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均具有稳定的正向显著影响;是否存在还贷压力变量在10%统计水平上负向显著影响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