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左心瓣膜置换术后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unctionalTricuspid Regurgitation, FTR)患者左、右心室形态、血流动力学及治疗结果,探讨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本质。方法:2011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门诊随访及住院治疗的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67例重度FTR患者(A组)及30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无反流或轻度反流FTR患者(B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脏彩超检查;12例重度FTR患者行Swan-Ganz漂浮导管测压,观察右心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此期间,18例重度FTR患者收住院治疗,其中6例患者接受三尖瓣置换术,12例内科保守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分析对比左、右心室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右心功能不全体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患者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肺动脉内径、肺动脉收缩压等指标之间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两组患者左房、左室、右房、右室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及右心功能指标(包括右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内径、三尖瓣收缩期运动幅度、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速度、E/A、右室Tei指数等)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12例重度FTR患者行Swan-Ganz导管测压,Swan-Ganz导管测量肺动脉压与二维彩超测量肺动脉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除1例患者存在重度肺动脉高压(95/67(73) mmHg)外,余下11例无明显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PAMP37~60mmHg,均值34.08±2.57mmHg),所有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压则明显升高;(5)18例住院治疗的重度FTR患者,6例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生物瓣置换4例,机械瓣置换2例,术后死亡3例(机械瓣置换2例,生物瓣置换1例),均死于术后右心功能不全;存活患者心功能III~IV级。内科保守治疗12例,死亡3例,死于严重的右心衰;存活9例患者心功能III~IV级,经利尿剂治疗后,下肢水肿有减轻,活动耐量仍然较差,均需长期强心、利尿治疗。结论:重度FTR是心室形态、功能等一系列改变伴发的一组临床表现。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出现的左心室形态及功能改变作为始动因素,影响了右心室形态与功能,进而造成三尖瓣环结构改变导致了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FTR患者肺动脉压力增高绝大多数在40—50mmHg之间,临床上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三尖瓣置换手术均未能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我们认为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实质是“心室病”,“心室病”这一的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全面、完整的认识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