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对黄土进行微观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借以了解黄土颗粒、黄土内部结构以及黄土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在不同放大倍数情况下对黄土试样观察,了解了黄土颗粒的表面特征、排列情况,黄土的微结构、孔隙的构架,黄土骨架颗粒的接触情况等,发现不同粒径的黄土颗粒形状的差异性,利用先筛分法后静水沉降法的顺序对黄土试样进行分级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分级实验得到的每个粒组的土颗粒详细观察。通过对三个我国不同黄土地区的典型黄土试样的X射线能谱分析试验,了解黄土颗粒的元素组成及各个元素的含量,不同粒径的黄土颗粒的主要矿物组成,结果表明蒙脱石主要以附着物的形式附着在颗粒的表面和以胶结物的形式的分布在黄土内部,高岭石主要是形成黄土的骨架颗粒。高岭石相邻晶胞间具有较强的氢键链接,故结合牢靠,水分子难以自由渗入,进而形成了较粗的颗粒。蒙脱石相邻晶胞间距离较大,连接较弱,故水分子容易渗入。所以我们可知道水影响黄土的性质,如黄土的湿陷性,主要原因是水对黄土内部的蒙脱石即对胶结物的影响。此外,探讨了原子力显微镜在测黄土颗粒间的作用力方面的可行性,通过颗粒流软件PFC2d模拟陕西浐灞的黄土在孔隙率变化时黄土骨架颗粒相互作用的情况,黄土孔隙率越小,黄土骨架颗粒间胶结作用越显著。通过了解黄土颗粒的这些最基本的性质,为黄土力学性质的宏观体现提供最基本的理论根据,也能对黄土的特殊性质研究提供可靠的基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