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心关系一直以来是心理学十分关注且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第一代认知范式将高级认知活动类比为计算机的操作,认知被认为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操作,身体仅仅是执行大脑下达命令的输出装置。这种认知模式忽视了身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不仅反映心智过程,并且能够对认知过程、态度、情绪等方面产生影响,即人的心智是具身的。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出现了以具身认知、具身情绪等为代表的具身理论的研究。具身理论是指个体身体的结构特征、相关活动或者动作姿势等不仅是其心理状态的反应,同样也能够对其心理状态如情绪、认知等造成影响。对于网球运动员来说,比赛中赢得重要分数或错失得分机会时,往往都会有较为激烈的身体动作,如赢分后的握拳、失分后的摇头等。前人研究表明,握拳能够提高自尊、自信和力量感(Tracy,& Robbin,2007; Thomas,2009;Schuber,& Koole,2009)。网球比赛中握拳也是运动员赢分后常见的肢体动作,本研究即从此入手,探究握拳动作对网球运动员后续比赛表现的影响。研究一通过录像分析对2014年前三项大满贯比赛8强后的38场比赛进行统计,将握拳后的下一分与不握拳的下一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握拳后的一发成功率高于不握拳,女性差异显著但男性差异不显著;握拳后的得分率显著高于不握拳,且这一效应男女均存在。这提示,握拳可能提高运动员的发球及相持表现。对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显示,握拳能够对比赛胜负造成重要影响,且这一影响男性运动员高于女性。研究二采用现场实验探究握拳动作对网球运动员的心理和比赛表现的影响。按技术水平将16名2级以上男性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随机匹配分入握拳组与不握拳组,让水平最接近的两位研究参与者进行一场比赛,对比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握拳组在发球表现上优于握拳组,握拳组在得分表现上优于不握拳组,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比赛后要求研究参与者填答《网球运动表现量表》,对其之前比赛的各项心理指标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各项心理指标未见可靠的组间差异。本研究中,握拳的具身效应在比赛情境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但在实验情境中体现得不明显。这提示,握拳效应可能取决于运动员的压力水平、技术水平以及握拳使用的频率和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