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单面山硅质岩边坡稳定性研究——以资兴高速公路K21+638~810段边坡工程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c9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种各样工程建设加速发展,大坝、地下工程、边坡和隧道等相关的岩体工程将朝着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对公路、铁路、露天采矿和水利行业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中,所面对的岩土体地质环境将会越来越复杂。资源至兴安高速公路线路穿过大面积受构造影响而形成的单面山,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本文以资源至兴安高速公路K21+638~810段边坡工程为依托,展开对构造单面山硅质岩岩体结构以及边坡稳定性研究。在查明区域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对该处构造单面山硅质岩的岩体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Midas GTS NX对边坡开挖前、开挖过程中、开挖后以及施加支护结构后等各种状态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现场边坡变形发展情况相比较。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在加里东运动以及新华夏系构造(主要是新宁—资源F1张扭性正断层)影响下,形成了该处山坡走向与断层走向近似垂直,坡度与岩层倾角大体相当的单面山。F1断层对边坡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⑵根据岩体结构面统计结果,岩层倾向基本处于290°~305°之间,倾角基本出处于20°~30°之间。第一组节理倾向主要分布在115°~120°,倾角主要分布在60°~70°;第二组节理倾向主要分布在295°~300°,倾角主要分布在70°~80°。且第一组节理比第二组节理发育占优势。⑶根据岩体结构工程地质分类,得出Ⅲ级结构面结合度差、中等间距、中等宽度~很宽、低~中等延续性占优势。Ⅳ级结构面结合度一般~差、中等间距~宽间距、中等宽度、很低~中等延续性占绝对优势。⑷软弱结构面厚度主要分布在100mm~300mm之间,充填物质主要为岩块、岩屑夹泥,密实程度主要以疏松和松散为主,充填物地下水特征主要表现为(局部)渗水。结构面蚀变较为严重,基本上已经被严重绣化,其胶结程度差。⑸根据资料以及室内试验结果可得,岩体重度γ=27kN/m3,抗剪强度粘聚力C=105kPa,内摩擦角φ=48°,泊松比υ约为0.17,弹性模量E约为78GPa;岩体结构面粘聚力 C=3kPa,内摩擦角φ=32°,弹性模量 E约为31GPa;软弱结构面粘聚力C=18kPa,内摩擦角φ=23°,泊松比υ约为0.25,弹性模量E约为4.8GPa。⑹在未施加任何支护方式下,开挖前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对边坡进行逐层开挖,坡体整体从稳定向不稳定方向发展,沿着结构面发生滑动可能性很大,潜在滑动面呈加深的趋势,且在坡脚及部分结构面处出现剪应力集中。⑺在原有设计下,对坡体进行逐级开挖逐级支护下,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在开挖后,未对开挖后坡体进行支护,坡体局部可能沿着结构面发生破坏,且开挖坡体以上的锚索应力及应变明显增大,在长期作用下,坡体可能会发生蠕动变形。⑻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边坡变形发展情况基本相符合,说明本次数值模拟从模型的建立、材料参数的选取、结构模型的选取、本构模型的选取以及网格划分均较为合理可行,今后可以为类似边坡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国内外崩塌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神木县凤头山崩塌隐患体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其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价,提出了适用于凤头山崩塌隐患体以及其治
短肢剪力墙结构是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形式,兼有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我国修订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GB50011—2001)中,要求对这种结构采用
随着性态抗震设计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地基和土工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单纯的强度判别已不能满足工程需要,以变形为主要控制参数的危害性分析方法和技术将被广泛应用,这对现有的
高层框架结构设计时,梁板和柱常常采用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柱的混凝土强度高于梁板。通常梁柱节点区采用柱子的混凝土浇注即传统节点,但这给施工带来了很大不便。节点核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剧增,且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环境危害和社会危害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年产生生活垃圾约为300kg,年增长率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渗透和影响,未来的工程项目,将越来越多地采用EPC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建设。为了更好的与国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修建的大跨梁式桥中,带挂梁的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是主要桥型之一,T型刚构桥虽然因为结构的特点在施工及服役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运营过程中,
可展开折叠网壳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分析,是网壳结构设计制作的重点。影响网壳极限承载力的各因素具有随机性,传统的设计理论(网壳结构技术规程仍采用的是安全系数法来保证结构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已有应用,但是,碳纤维布的锚固和预应力张拉技术一直是工程领域的两大难题。卓静针对这一现状,发明了波形齿夹具锚解决这个问题。卓
密肋复合墙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耗能减震建筑结构体系,有着很好的抗震能力及发展前景,它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然而,在耗能机理与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