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一张名片,孔子学院自2004创办以来,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多样化的国际语言教育共同体”,其快速发展吸引了海外舆论的关注,国际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赞美声中也夹杂着批评与质疑。国际舆论环境关系着孔子学院的品牌塑造和社会身份,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掌握着国际传播的相当份额的话语权,对孔子学院形象的塑造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以《纽约时报》涉孔子学院报道(2006-2018)为例,分析和探讨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和话语建构策略,以期对孔子学院的海外传播和舆情引导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纽约时报》关于孔子学院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在新闻报刊数据库LexisNexis和纽约时报官网中,以“Confucius Institute”为搜索关键词,时间界定为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共获得118篇样本。经过两轮筛选,去掉和孔子学院报道主题无关的样本,得到有效样本39篇。本文的研究框架采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法(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理论基础是新闻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对样本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态度三方面进行量化内容分析,然后运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4.3w软件的检索功能,从词汇分类、隐喻分析、及物性三个维度对语料进行语言学层面的描述,从引用分析、预设分析两个维度考察文本的明确互文性。最后,本文参考美国新闻传播学者提出的“影响阶层模式”(Hierarchy of Influences Model),即影响媒体报道的五个因素。从社会系统、媒介和个人三个层面阐释《纽约时报》涉孔子学院报道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纽约时报》一方面肯定了孔子学院的语言和文化传播功能以及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构建了中国借孔子学院实现文化霸权以及孔院为中国政府政治服务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