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面中份肿瘤术后局部复发及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类型面中份肿瘤的术后局部复发情况,探讨面中份肿瘤的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2018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明确,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面中份肿瘤患者。将肿瘤按三维结构分为上、下、前、后、内、外六个方向,统计肿瘤复发方向及相关临床特征。通过SPSS19.0软件分析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327例面中份肿瘤患者总体局部复发为32.8%(107/327)。其中鳞状细胞癌(鳞癌)、腺样囊性癌、肉瘤及成釉细胞瘤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9.3%(26/135)、45.9%(39/85)、55.9%(38/68)和10.3%(4/39),相互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鳞癌与肉瘤复发时间集中在术后1年以内,而腺样囊性癌与成釉细胞瘤复发时间跨度较大。107例局部复发患者中,最常见的复发方向为上方,其后依次为内侧、外侧。肉瘤以上方及外侧复发最为常见。鳞癌以内侧与外侧复发为主,其中T3/4患者局部复发率(32.1%)明显高于T1/2患者(11.0%),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腺样囊性癌以上方及内侧复发为主,是否有神经侵犯以及不同T分级之间的复发率分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35)。成釉细胞瘤复发多沿上颌骨发展,多见上、外、后方,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率为2.9%(1/34)明显低于探查刮治术后复发率60.0%(3/5)。结论:面中份肿瘤最常见的复发方向为上方,其后依次为内侧、外侧。肉瘤与腺样囊性癌具有很强的局部复发倾向,其中腺样囊性癌局部复发与肿瘤大小及神经侵犯相关联,鳞癌局部复发与肿瘤大小相关,而成釉细胞瘤局部复发与手术方式的选择相关,建议选择根治性手术。第二部分:口腔上颌鳞状细胞癌远期生存率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口腔上颌鳞状细胞癌(鳞癌)远期生存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根据Brown分类,分析口腔上颌鳞癌术后上颌骨缺损类型与上颌鳞癌T分级的关联程度,讨论不同类型上颌骨缺损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探讨上颌骨缺损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0~2010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口腔上颌鳞癌患者137例,其中随访资料完整患者105例,记录术前T分级与术后Brown上颌骨缺损分类。通过SPSS19.0软件分析上颌骨缺损分类与上颌鳞癌T分级的关联程度,以及与局部复发率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7例口腔上颌鳞癌中,Ⅱb类上颌骨缺损最为常见,占54.7%(75/137)。随着T分级的增加,上颌骨缺损分类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骨缺损分类与局部或颈部复发均无明显相关性(P=0.831,P=0.266)。颈淋巴结转移(P<0.001)、前庭沟侵犯(P=0.002)、局部复发与区域复发(颈部复发)(P=0.001,P<0.001)均为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并且T分级及上颌骨缺损类型均与口腔上颌鳞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相关(P<0.001,P=0.003)。结论:口腔上颌鳞癌预后因素与肿瘤复发、颈部转移和复发相关。根据Brown分类对上颌鳞癌术后上颌骨缺损进行分类,以Ⅱb类最为常见。上颌骨缺损分类与T分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上颌骨缺损分类与局部复发率无明显相关。上颌骨缺损分类与口腔上颌鳞癌患者生存率有明显相关。上颌骨缺损Brown分类定义明确,较T分级更易于临床应用。第三部分:个性化钛网修复眶底缺损的远期效果分析目的:应用个性化钛网修复上骨肿物切除术后眶底缺损,探究其治疗效果及远期稳定性,分析钛网暴露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11~2019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同一手术小组完成的上颌骨切除术后眶底缺损,应用个性化钛网结合组织瓣行修复重建的病例。纳入标准为原发疾病为上颌肿瘤及瘤样病变,且病理诊断明确,病例资料完善,随访6月以上。修复重建所应用的组织瓣包括腓骨肌皮瓣、髂骨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及颏下动脉岛状瓣。评价术后眼部功能,随访重建稳定性,统计钛网暴露病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SPSS 19.0软件行统计分析。针对钛网暴露患者,行二次手术,观察分析其远期效果。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平均随访时间27.8(6~92)个月。面部外形满意度84.8%(56/66)。63例眼部功能良好,术后复视、下睑外翻闭眼不全及眼球运动障碍各1例。6例患者发生钛网暴露,发生时间为术后1~27个月,暴露率为9.1%(6/66)。在其影响因素中,术前放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8.8),而肿瘤的病理类型(良恶性)、原发部位、既往手术史、术后放疗、所应用组织瓣类型及术中导航的应用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例暴露患者行二次手术,其中2例因钛网表面组织量不足再次发生钛网暴露。结论:个性化钛网结合组织瓣修复眶底缺损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能有效的恢复外形及其眼部功能,同时具有较好的远期稳定性。术区曾接受术前放疗会影响钛网远期稳定性,增加钛网表面组织量能有效降低暴露发生。第四部分:脂肪移植预防眶底钛网外露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脂肪移植技术对眶底重建术后美观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对脂肪移植技术的相关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方法:回顾2011~2020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同一术者完成的,上颌骨切除术后眶底缺损,应用个性化钛网结合组织瓣行修复重建的病例。根据是否行术中脂肪移植分组:试验组为术中脂肪移植,即应用股前外侧皮瓣,并在术中转移部分脂肪组织覆盖于钛网表面的患者;对照组为应用其他组织瓣,钛网表面无脂肪组织覆盖的患者。测量术后6月内眦、颧部或眶下区钛网表面软组织厚度的最低值。针对术后软组织不足,同时具有美观要求的患者,再次行颗粒脂肪移植。结果:共纳入患者41例,平均随访时间30.3(6-96)个月。4例患者发生钛网暴露,暴露率为9.8%(4/41),术前放疗为独立影响因素。试验组(术中脂肪移植组)23例,对照组(术中无脂肪移植组)18例,暴露率相近(8.7%与11.1%),两组患者术后6月钛网表面软组织厚度的最低值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中恶性肿瘤比例、术前术后放疗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例患者行术后颗粒脂肪移植治疗,其软组织厚度及面部外形得到一定改善。结论:术中脂肪移植可有效的降低高风险患者的钛网暴露风险,提高眶底修复重建的远期稳定性。钛网表面仅皮肤覆盖时,提示钛网表面软组织不足,应严格避免局部刺激,必要时行术后颗粒脂肪移植,增加钛网表面软组织覆盖,改善患者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