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玉米秸秆还田和赤子爱胜蚓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玉米(Zea mays)(Bt玉米)是全球商品化程度最快的抗虫转基因作物之一。Bt玉米的种植和推广有效地控制了靶标害虫,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但带来了许多生态安全和环境问题。Bt玉米释放的Bt蛋白可以通过秸秆还田等方式进入土壤进而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本文以Bt玉米(5422Bt1和5422CBCL,表达Cry1Ab)及其同源常规玉米(5422)为材料,研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覆盖还田和均匀混施)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活动对Bt蛋白降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养分含量和氮(N)循环相关基因数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Bt玉米秸秆中的Cry1Ab蛋白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少,15 d两种Bt秸秆中Cry1Ab蛋白均降解80%以上。添加赤子爱胜蚓处理,5422Bt1秸秆中Cry1Ab蛋白降解速度均快于不添加蚯蚓处理。无论是否添加蚯蚓,覆盖还田土壤中Cry1Ab蛋白含量均高于均匀混施处理。蚯蚓体内Cry1Ab蛋白含量覆盖还田处理均显著高于均匀混施处理。但是对于任一种还田方式,蚯蚓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在秸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2、添加蚯蚓处理,Bt玉米秸秆还田对N2O累计排放量没有影响。添加蚯蚓处理后,土壤N2O排放波动期缩短了,土壤N2O累计排放量显著增加。土壤N2O累计排放量覆盖还田处理大于均匀混施处理。不添加蚯蚓处理,Bt玉米秸秆还田对CO2累计排放量没有影响。均匀混施添加蚯蚓处理,5422、5422CBCL秸秆还田后,土壤CO2累计排放量显著高于5422Bt1秸秆还田处理。土壤CO2排放累计排放量覆盖还田处理均大于均匀混施处理。3、玉米品种对土壤中amoA和nirS基因拷贝数有显著影响,而对nirK基因拷贝数没有显著影响。90 d时,蚯蚓活动显著提高土壤中amoA和nirK基因拷贝数。覆盖还田未添加蚯蚓处理,5422和5422Bt1秸秆还田后,nirS基因拷贝数高于添加蚯蚓处理。添加蚯蚓的处理,土壤中amoA基因拷贝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土壤中nirS基因拷贝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覆盖还田处理,土壤nirK基因拷贝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而均匀混施处理,土壤nirK基因拷贝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还田方式对土壤中amoA、nirK和nirS基因拷贝数有显著影响。4、5422Bt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显著大于5422和5422CBCL秸秆还田处理。均匀混施处理,土壤中养分含量均大于覆盖还田处理。蚯蚓的添加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影响显著。因此,Bt玉米秸秆还田对添加蚯蚓处理土壤中N2O累计排放量、未添加蚯蚓处理土壤中CO2累计排放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土壤中amoA和nirS基因拷贝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影响。添加蚯蚓能促进秸秆中Cry1Ab蛋白降解,增加土壤中N2O累计排放量,这些影响可能与土壤环境(反硝化基因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有关。覆盖还田土壤中Cry1Ab、N2O累计排放量、CO2累计排放量均高于均匀混施处理。均匀混施处理,土壤中amoA、nirS和nirK基因拷贝数大于覆盖还田处理。
其他文献
核酸酶是一种能参与许多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蛋白质。它广泛存在于各种生命体中,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
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全球每年报告的发病人数都在16000例以上,死亡约5000人,病死率平均为30%,被世
学位
摘要:人教社教材(必修)主编寄语中提到,教科书中出现的数学内容,是人类长期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自然式教学引导学生以最自然流畅的方式切入问题,努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在面对陌生问题时,能够找到最佳思路。自然式教学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更关注教育向学生生命主体的回归,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在自然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