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鞍区肿瘤是颅内常见多发肿瘤的部位,多种鞍区肿瘤由于手术区域与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HHS)相连,术后均可引起术后尿量改变及电解质紊乱情况,且鞍区内不同发病部位的肿瘤,术后所表现出的并发症形式也不相同,垂体瘤和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及5%,分别代表起源于HHS下端和HHS全段的两类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而术后患者出现尿量增多症状多,且电解质紊乱情况复杂,本研究通过选取垂体瘤及颅咽管瘤患者,测量术中尿量变化的规律,探讨术中尿量的变化的表现,分析可能影响术中及术后尿量变化的原因及机制并探讨治疗方案。方法:采用自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28个月内,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由同组医师手术治疗23例垂体瘤和19例颅咽管瘤患者,分为2组,均采用全麻眉弓上额外侧锁孔手术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术前完善检查,补充激素水平不足,纠正电解质紊乱,在整个手术期间,控制液体输入总量,检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术中录制手术操作流程,自手术皮肤切开至皮肤缝合,每间隔5分钟记录一次尿量,并测量尿比重,尿量出现变化后,测量体内生化指标,通过统计学分析,寻找术中尿液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2组中各随机选取3名,共6名患者在尿量发生变化后抽取术中动脉血,测定术中及术后抗利尿激素水平,分析其与尿量变化规律的关系。术后记录患者术后尿量增多出现时间,术后第1-3天电解质,生化,抗利尿激素变化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电解质及多尿缓解情况。结果:研究表明,23例垂体瘤患者中,术中尿量平稳,无明显波动,其中3例监测AVP水平患者,术中AVP水平稳定,2例术后出现多尿症状,3例AVP水平患者术后与术前无差异;12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多尿症状,平均出现时间为术后27.5±4.25小时,术后第2-3天出现电解质紊乱,均表现为低钠血症,术后第二天平均为133.4±1.58mmol/l。而19例颅咽管瘤患者中,术中剥离病变操作后尿量下降,幅度达73.56%±14.6%,并在分离后45分钟内达到最大降幅,尿比重升高,3例监测AVP水平患者,分离后血抗利尿激素水平较术前升高2.3、3.6、5.4倍,术后全部患者平均5.05±2.24小时内出现多尿,患者围手术期体内血电解质,血糖水平等生化指标变化无差异(P>0.05)。术后第2天出现电解质紊乱,表现为高钠血症,均表现为高钠血症术后第二天血Na水平为147.3±1.43mmol/L。平均住院时间为35.6±5.54天。结论:本组病例表明,垂体瘤代表的HHS下端起源的患者,术中手术操作,对HHS下段的骚扰,不影响术中尿量生成,及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变化,术后多尿症状轻,电解质紊乱持续时间短。而颅咽管瘤代表的HHS全段起源的患者,术中手术操作,对HHS全段的骚扰,造成术中尿量下降,抗利尿激素水平上升,术后多尿出现早、电解质紊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