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典故的英译研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u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逐步走上政治舞台无疑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好奇,由过去仅仅关注文化和历史转向了对当前中国的政策和发展的兴趣。作为古老而神秘的文明大国,典故的使用是中国语言特有的表达形式之一,以其含蓄内敛、有故事性、有教育意义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所熟知,正确恰当地使用典故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在政治外宣文本中,典故的翻译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文化传播,进而影响中国的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本文在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的理论指导下,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等四个角度,采用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中典故翻译的顺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顺应论对于典故翻译具有解释力,并且在翻译活动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在语境顺应方面,当顺应心理世界的认知因素时,译者选择的词语需要弥补目的语读者在认知方面的缺失,译者可以舍弃源语中的外在形式进行释义,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当顺应心理世界的情感因素时,译者可以通过选择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等来传递原作者的情感。在顺应社交世界时,如果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表达,则可以进行直接转换,在没有对应表达的情况下,译员应尽可能地贴近目的语读者的社交规范和礼仪。在顺应物理世界时,译者要注意中外国家在地理位置和特征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典故的历时性,在典故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脱离典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对应指示,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中的物理指称。在结构顺应方面,当顺应词汇时,译者既要了解典故的原意,也要挖掘典故的内涵,要选择能够表达源语典故中深层次含义的词语。当顺应句法时,译员要对涉及到典故的句子进行合理的重组,选择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的句式将源语的含义表达出来。要想实现典故翻译过程中的动态顺应,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到以上多方面因素,对于语言的灵活性和变异性加以考量。在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凸显中,译者须在了解作者和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适合双方的表达方式,最终使所选择的译文流畅得体并且再现原文的真正意图。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的英译本之所以可以广受西方读者欢迎,是译者做出合理顺应的结果。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烟草种植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和设计了具有穴灌、根灌和施肥等多种功能的TX-12型烟草定量穴灌追肥机。产品性能测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能够精确控制液态物料,
随着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市场的活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把艺术品良好的转化为金融产品,让艺术品走进普通消费者的家庭当中,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牛ANGPTL3基因的cDNA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对推导的牛AN-GPTL3蛋白结构与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牛ANGPTL3基因的cDNA由1566个核苷酸构成,包括1380bp的
本文从电力物资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了PDA系统的结构,并研究了PDA及其条形码技术在电力物资管理中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