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A诱导纳米二氧化钛细胞光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h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nano-TiO2)是一类重要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环境治理、建材以及涂料等领域。大规模的生产与应用使得nano-TiO2的安全性关注日益增加,尤其是在长波紫外线(UVA,320~400 nm)的催化下,具有光化学活性的nano-TiO2潜在的光毒性危害尤其值得关注。目前,关于nano-TiO2光毒性研究大多聚焦于环境生态系统,缺乏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其光毒性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开展了UVA照射下nano-TiO2对细胞唾液酸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采用糖链特异性识别、转录组学和三维(three-dimensional,3D)细胞模型等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探究了UVA诱导下nano-TiO2细胞光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唾液酸化是一种重要的糖基化修饰过程,参与多种关键的生理过程。本文研究了三种不同晶型的nano-TiO2(金红石型R25、锐钛矿型A25和混合晶型P25)在UVA照射下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uman keratinocytes,HaCaT)唾液酸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UVA照射下,混合晶型nano-TiO2P25显著降低HaCaT细胞活性,光毒性最强;锐钛矿型nano-TiO2A25次之,金红石型nano-TiO2R25光毒性较弱。凝集素染色检测发现,UVA照射下,50μg/m L nano-TiO2 P25会导致HaCaT细胞α-2,6唾液酸化水平发生变化,而nano-TiO2A25和nano-TiO2R25不改变细胞唾液酸化水平。UVA照射下nano-TiO2 P25诱导HaCaT细胞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打破胞内Ca2+平衡,破坏线粒体膜电位稳定,导致HaCaT细胞死亡。研究发现,ROS导致α-2,6唾液酸化水平增加,抗氧化剂维生素C可清除ROS,逆转细胞α-2,6唾液酸化水平的异常变化,减少HaCaT细胞死亡。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UVA照射下,nano-TiO2 P25可能通过提高α-2,6唾液酸转移酶(ST6Gal-Ⅰ)表达影响α-2,6唾液酸化水平。该研究工作从nano-TiO2对细胞唾液酸的影响探究了纳米材料的光毒性作用机制。(2)采用转录组学量化细胞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探究UVA诱导nano-TiO2的光毒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UVA照射下nano-TiO2处理组的HaCaT细胞有84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99个基因上调,342个基因下调;而单独nano-TiO2处理组和单独UVA处理组各有169个和114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UVA照射下nano-TiO2导致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差异明显,参与受体相互作用、细胞粘附过程以及Fox O和TGF-β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水平最显著。GO功能分析表明,UVA照射下nano-TiO2导致细胞进程、代谢过程、生物学调控过程、分子结合以及催化功能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证实,nano-TiO2和UVA显著上调与炎症、肿瘤和细胞存活相关基因(IL1A、MYC、CDKN1A、JUN和THBS1)的表达,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转录组学分析结果为nano-TiO2光毒性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3)采用3D纤维蛋白凝胶细胞培养技术研究nano-TiO2光毒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UVA照射下100μg/m L nano-TiO2处理的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在3D纤维蛋白凝胶中培养7天后,形成的细胞球直径减小约25%;而单独的nano-TiO2或UVA处理并不会对3D细胞球的尺寸有明显影响。细胞衰老和凋亡检测发现,细胞球尺寸减小不是细胞衰老和凋亡造成的,而是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发现,UVA照射下nano-TiO2激活了TGF-β/Smad信号通路,在m RNA和蛋白水平提高TGF-β1、Smad3、Cdkn1a以及Cdkn2b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DCFH-DA探针和H2O2检测发现,UVA照射下nano-TiO2产生的ROS通过诱导TGF-β1表达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本研究工作揭示了nano-TiO2光毒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指导nano-TiO2安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光化学活性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微波辅助点火技术(MAI)是一种能够在稀薄或高EGR率条件下提升发动机点火性能的新型技术。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表明,MAI能够显著改善发动机稀燃条件下的循环波动问题,并能有效拓展发动机的稀燃极限。定容燃烧弹试验研究表明,MAI能明显加速早期火焰的发展速度,从而强化点火过程。但同时研究也发现,MAI对点火的增强作用会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而逐步减小,这无疑限制了MAI技术在内燃机高负荷工况下的实际应用。此
目的甲基甲磺酸盐(MMS)与紫外线(UV)敏感基因81(MUS81)的编码蛋白是着色性干皮病F组补体蛋白(XPF)家族中的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在DNA损伤识别、修复和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学者通过小鼠模型研究证实MUS81基因具有强大的抑癌功能,但尚无研究报道MUS81在乳腺癌中是否发挥类似的作用。故本研究拟明确MUS81基因及其编码产物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模式,探
第一部分单药吡非尼酮对肿瘤生长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目的吡非尼酮是一种有口服活性的、具有广谱抗纤维化作用的吡啶酮类化合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在动物模型中,吡非尼酮能有效抑制TGF-β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放射性肺纤维化。已知TGF-β信号通路在肿瘤生长及免疫逃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吡非尼酮对肿瘤及肿瘤免疫微环境是否有影响呢?这引起了课题组成员极大的好奇。因此,本
学位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下一代全光交换网中关键节点之一,应具有灵活栅格处理能力,以便能够灵活适配不同场景下的带宽和路径需求,实现弹性化带宽分配。波长选择开关是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关键组成部分,且可视作具有交换功能的可编程光谱处理器。面向未来对灵活栅格带宽分配的需求,论文针对基于硅基液晶的可编程光谱处理器进行研究,围绕高分辨率光谱分离技术和高性能波长路由技术两项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
文章分析了影响弧焊机器人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下料方法、金属切割、机器人定位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中药替代部分日粮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选取20 000只280日龄蛋鸡,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 000只蛋鸡。对照组蛋鸡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以2%发酵中药等量替代基础日粮。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破蛋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鸡蛋的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壳重量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
N-糖基化作为蛋白质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广泛参与包括增殖生长、信号传导、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等重要生理活动。N-聚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是蛋白质N-糖基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研究表明N-聚糖具有微观不均一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动态变化等特性,不利于直接进行分析研究,因此需要有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将N-糖基化样品高效的、特异性的释放分离和富集标记。研究报道,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可以有效应用于聚糖的释
飞秒激光具有脉宽窄、峰值功率高等优点,在医学、高精度测量和传感、激光微加工、光纤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获得超短脉冲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在光纤激光腔内插入可饱和吸收体。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纳米材料在锁模激光领域的成功应用,大大推动了超快激光的发展。但是碳纳米管材料对于锁模波长具有选择性,而单层石墨烯的调制深度很低,多层石墨烯又会引入较大的插入损耗。为此,人们致力于研究其他具有优异光电性质的纳米材料,继
量子信息科学是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调控和测量量子物理体系的量子态,实现远超经典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量子信息技术的实现通常涉及到量子态的高精度的制备,操控和读出。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测量量子系统的量子态是实现和检验量子信息过程的必要手段。在量子信息中,量子系统的量子态通常通过量子态层析的方法确定。量子态层析是指利用对量子系统进行的一系列量子测量获得的数据来重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可以改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症,但对于电针刺激(Elecroacupuncture,EA)在慢性结肠炎模型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部分内容主要探究电针刺激在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探讨电针是否可以通过保护肠道屏障改善慢性结肠炎症。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