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玉兰冷驯化响应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 L.Y.Ma et L.R.Wang)为木兰科玉兰属落叶乔木,因其艳丽的花色,多变的花型以及多样的花被片而极具观赏价值。尤其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作为稀缺的大型乔木观花树种,在园艺植物中大放异彩。但是低温尤其是冬季低温是限制红花玉兰在北方地区推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研究其抗寒性迫在眉睫。冷驯化过程对温带地区多年生植物成功越冬非常关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红花玉兰当年生苗进行人工冷驯化处理,测定分析冷驯化过程中的抗寒生理生化指标,并运用RNA-seq技术,系统解析了红花玉兰茎尖组织响应长期冷驯化的分子通路,同时鉴定了MwWRKYs家族基因,分析其在自然冷驯化、人工冷应激等不同降温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筛选出MwWRKY33和MwWRKY75 2个关键基因,并验证了2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初步的互作模式。研究结果丰富了红花玉兰抗寒分子机制,填补了红花玉兰茎尖组织响应不同低温尤其是冷冻低温的分子通路,为培育高抗寒性的新品种提供了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效果如下:1.通过测定分析红花玉兰冷驯化不同低温的抗寒指标,结果表明红花玉兰的抗寒性,可以在零上低温环境下(4℃)诱导;并在一定程度的冷冻低温(0℃)下进一步提高;2.根据Illumina Hi Seq X Ten测序平台,对红花玉兰不同冷驯化茎尖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有效数据量分布在6.43~6.97 G,平均GC含量为47.74%。拼接了64872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1172 bp,获得高质量的红花玉兰茎尖组织转录组数据库,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丰富的基因序列信息;3.光周期响应,昼夜节律,光保护,植物激素信号通路,细胞膜组成成分以及氧化还原代谢,气孔关闭等通路在零上低温(4℃)和冷冻低温(0℃)诱导中均显著富集。MAPK级联在零上低温诱导(4℃)中更显著富集;而冷冻低温诱导下ROS通路显著富集,说明ROS积累以及信号通路在冷冻低温途径(0℃)中更为重要;4.解析了红花玉兰茎尖组织响应长期冷驯化的分子通路,红花玉兰可能首先通过细胞膜刚性化以及膜上的phy B感知低温和短日照,进而通过Ca2+、植物激素和ROS将信号经MAPK级联从膜上传导至细胞核内,启动转录因子表达,最终诱导细胞膜成分、渗透调节物质、抗冻蛋白、光合作用、抑制长光周期等功能基因表达,调控红花玉兰对冷驯化过程的适应;5.根据表达量和差异倍数筛选并克隆了10个MwWRKYs,分析其在红花玉兰人工冷驯化、自然冷驯化以及人工冷应激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3个属于第Ⅰ组,7个为第Ⅱ组。且10个MwWRKYs在不同的降温过程中表达模式存在差异;6.筛选出MwWRKY33和MwWRKY75,分别属于第Ⅰ组和第Ⅱ组,保守结构域序列均为WRKYGQK。2个基因在根、茎、叶、花、芽均有表达,表明可能参与多种生长发育过程。对克隆获得的启动子序列进行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子区包含ABA,JA,GA等激素响应元件,并验证了MwWRKY33和MwWRKY75受到ABA和SA诱导,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参与ABA和SA通路;7.过表达试验表明MwWRKY33和MwWRKY75均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的抗寒性和耐盐性。初步推测通过参与ABA和SA信号通路,并与MwVQ4和MwVQ14互作,共同参与红花玉兰抗寒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索了红花玉兰茎尖组织对长期冷驯化响应的生理及分子通路,筛选和鉴定了MwWRKYs在不同降温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验证了MwWRKY33和MwWRKY75的功能以及初步的调控和互作模式。这些工作均为探讨木本植物响应冷驯化的机制提供了宝贵遗传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有机合成染料、有机磷农药以及有机磷阻燃剂的工业废水是目前环境工作者十分关注的几种典型废水。目前,针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吸附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而根据目标污染物的需要,构建具有相应特殊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已成为目前水污染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β-环糊精是一种具有亲水外壁和疏水空腔的环状化合物,由于环糊精能够将客体分子引入或吸附到它们的中心疏水空腔中,这促进了环糊精作为有机污染物吸附材料合成单体
木材/氯氧镁复合材料可解决传统人造板的甲醛释放和火灾隐患问题。但氯氧镁水泥(MOC)自身耐水性差且在改善耐水性的同时易产生大的孔隙及裂纹,导致力学性能降低。此外MOC在木材表面的滤过效应使界面处形成弱界面层,造成胶接强度低,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MOC结构及性能调控、构建“Mg O-Mg Cl2-H2O”稳定体系,制备耐水、强界面结合的木材/MOC复合材料。研究MOC成分、结构
本文以广泛栽植于我国北方的代表性树种杨树(Populus)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林木根系的检测技术研究。根系的形态与土壤分布对于林木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林木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形态,对于研究林木生长变化、分析林木对土壤水养资源利用机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水文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挖掘林木在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比较常用的土钻法、挖掘法等传统林木根系研究
学位
学位
学位
我国林业已进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由传统木材生产为主逐步向多功能、多目标、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转变。构建人工林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将可持续森林规划与小班经营作业法设计相结合,以多目标经营思想指导小班经营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价值。本研究以广西杉木和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探索多目标规划在森林经营规划中的应用。针对基层林业缺少专业的林业决策支持系统和林业专家知识指导林业经营设
学位
近年来,豆胶以其环保可再生成等优点成为木材工业研究热点,但其存在耐水性差、黏度高、易霉变、初黏性差等缺陷,制约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交联改性可大幅度提高豆胶耐水胶接性能,但存在原料不可再生、交联剂添加量大等问题,限制了豆胶的应用推广。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交联增强理论为指导,以缩合单宁为主要原料,采用简单、高效、温和的改性方法对单宁化学修饰,并利用化学修饰的单宁在豆胶体系构建耐水结构,从而提高豆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