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172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目前,我国3/4的城市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城市政府管理面对的重大公共治理难题。该问题的愈演愈烈制约了城市的和谐发展,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已成为被垃圾围城困扰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必须当机立断地推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只有垃圾可以有效地资源化利用,垃圾才不会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唯有切实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的原则,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是对巨量垃圾进行高效、经济的分类,这是制约垃圾资源化的核心环节。因此,建立起合理的分类收集体系,有效展开垃圾分类工作,对实现垃圾资源化至关重要。本文以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为研究主题,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以三大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南京为例,深入探讨了我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均收效甚微的原因,并结合日本和台湾等地区实施垃圾分类的成功实践,对比我国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当前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指出合理的垃圾分类体系必须前端与后端分类并重,侧重于资源化利用,并激发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处理好垃圾的分类,为实现垃圾资源化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更好地化解我国的垃圾围城困境。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3-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应将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探索中创新。  小学生在形成空间观念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等)影响,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若干心理特征,研究相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伴随着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中国政府大规模的扶贫计划的实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建设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