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桥蛋白、骨保护素及单核/巨噬细胞激活与高血压伴血管钙化患者的关系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ng7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血管钙化是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钙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以高血压伴血管钙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并通过探讨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的极化分型;巨噬细胞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外周血、血管壁及巨噬细胞表达的骨桥蛋白(OPN)、骨保护素(OPG)水平变化;以及OPN、OPG对患者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等研究,从而阐述在高血压伴血管钙化中OPN、OPG是否参与调控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高血压患者527例,经腹部血管CTA检查分为血管钙化组(HTN-VC)256例,非钙化组(HTN)271例,分析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及动脉功能。2.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本科住院患者70例,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培养,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培养的巨噬细胞相关炎症因子行PCR芯片检测并行q PCR的进一步验证。3.OPN、OPG干预人外周血培养的巨噬细胞,并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4.取高血压伴冠心病且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取术中钙化的冠状动脉及用于心脏搭桥正常的胸廓内动脉或主动脉壁打孔时正常的主动脉壁,制作石蜡切片并行茜素红染色以及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摄像。研究结果:1.两组的临床特征分析显示HTN-VC组在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均脉压以及高血压病程显著增加(P<0.05),但在糖脂代谢、肾功能、钙磷代谢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未见显著差别(P>0.05),但HTN-VC组靶器官损害(颈动脉增厚、左室肥厚发病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临床合并症(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血管功能(中心动脉收缩压、增强指数、脉搏传导速度)显著增加(P<0.05)。2.两组的外周血OPN、OPG检测显示HTN-VC组患者外周血OPN、OPG的水平、血管壁中浸润的OPN、OPG、以及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表达OPN皆显著升高(P<0.05)。3.两组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析显示HTN-VC组患者CD14+,CD14+CD11c+CD163-细胞显著增加,体外培养并诱导其向巨噬细胞分化,发现M1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的炎症因子表达皆显著增加(P<0.05)。4.在高血压非血管钙化的患者中,OPN,OPG对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表达的炎症因子无调控作用(P>0.05);但在高血压伴血管钙化的患者中,OPN、OPG可上调M2型巨噬细胞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OPN亦使下调M1型巨噬细胞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研究结论:高血压伴血管钙化患者伴有更严重的血管功能受损,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合并症。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血压伴血管钙化患者中M1、M2型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外周血OPN、OPG的水平以及血管壁中浸润的OPN、OPG皆增加,且OPN,OPG可上调高血压伴血管钙化患者M2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OPN亦可下调M1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该研究为筛查高血压患者伴血管钙化的早期危险因素及探索早期钙化指标提供了临床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是由腺泡细胞的损伤募集白细胞浸润到胰腺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阐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胰腺炎中腺泡细胞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对免疫细胞趋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通过喂养高脂食物来建立,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雨蛙肽来建立。胰腺炎的严重程度通过生化和组织学检查来判断。胰腺组织中的巨
动脉粥样硬化(AS)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大约75%心肌梗死患者是由病变冠脉的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二十世纪,脂质浸润学说为AS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以他汀类药物为代表的降脂药显著降低了A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但对他汀为基石的治疗方案的二级预防效果进行荟萃分析发现5年内MACE的发生风险仍高达21%。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脂质和炎症共同驱动的慢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CBA)术后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本文旨在评估CBA引起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及演变特征,比较不同因素、不同消融能源所致心肌损伤及炎症程度间差异,并研究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与房颤术后转归间关系。方法:1.针对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间于瑞金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5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50名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AF组
淋巴水肿是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引起的组织水肿,由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或继发性淋巴液回流障碍导致。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手段能完全恢复受累肢体。因此,慢性淋巴水肿的治疗仍是国际难题。目前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达到对淋巴管网络的修复和重建。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为淋巴水肿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水肿的可能,但骨髓间充质
背景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少见但具有潜在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包括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Br S)等。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是其主要的致病机制。虽然表现型存在异质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常可检测出编码离子通道及相关辅助蛋白的基因突变,其中以LQTS和Br S的致病突变最多。约80%LQTS患者可检测到致病突变,以KCNQ1失能突变导致LQT1最为常见。大
研究目的:探索Y-box结合蛋白1(YB-1)在肝祖细胞(HPC)介导的肝再生和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相关蛋白标志物在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定性和定位表达。用慢病毒载体系统干扰HPC中YB-1的表达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PC增殖和细胞周期。通过RNA-sequence分析沉默YB-1对HPC基因表达谱的改变,进一步阐明YB-1对HPC生物学
背景: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病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子。FHOD3是主要在心脏表达的肌动蛋白成核因子,基础状态下其分子内N端与C端相结合,处于自抑制结合状态。C末端的磷酸化是其解除自抑制状态的机制之一,是否有其他激活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FHOD3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表达增加,但其C末端的磷酸化在心肌肥厚病理发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目的:探讨FHOD3的分子激活机制及其C末端磷酸化修饰在心肌肥厚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类慢性炎症-纤维增生性疾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以及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四连接素是纤溶蛋白水解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而许多炎症性疾病与循环中嗜铬蛋白A水平的病理性增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针对嗜铬蛋白A两大降解产物(Catestatin和Pancreastatin)和四连接素蛋白展开研究,探寻它们各自与冠状动脉粥样
目的:内源性哇巴因(EO)浓度升高和内收蛋白基因变异可以通过两种分子机制调节Na+-K+-ATP酶的活性,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引起高血压。EO的拮抗剂—罗芙他辛可以选择性抑制这两种机制而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在欧洲已经完成的Ⅱ期临床试验,证实罗芙他辛只在部分携带有某些特异基因图谱的人群中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中国人群EO的含量,探讨其与血压的关系;并在未治疗人群中构建EO相关蛋白
目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及相关基因突变是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22q11.2微缺失是导致CHD的重要遗传性因素;GATA4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细胞的早期标志,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之一。本研究即从这两方面入手,开发22q11.2区域CNV适宜检测方法,同时对1例CHD家系中发现的GATA4基因新突变进行致病机制研究,以探讨遗传因素在CHD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