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身体观对武术的影响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身体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背景下,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身体观(主要分析儒道两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旨在揭示古代历史时期以怎样的身体文化形态影响武术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它所具备的价值,以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武术的同时,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明确有效的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历史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其一,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背景和治学传统下,儒家和道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身体思想,并且各有千秋。两家身体观共筑武术的理论大厦,促使武术的传承和演进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其二,通过对中国传统身体观整理和分析发现,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社会环境、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造就了身体文化的内倾性、身体的政治场域、修身思想的主导、意境美的追寻等等。这些为武术走向“内敛”、趋向“政治”、由“制人”走向“制己”、由“技击”偏向“艺术”等演进特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同时,中国人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内外修炼,认为身体是生命的存在,身体乃宇宙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存在连接。在此影响下,武术修为呈现相应形态:武术训练强调“形神兼备”、“身心合一”;武术德行注重“忠义之德”、“不争之德”;武术拳法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三,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技同样是身体活动,由于中西方身体文化的不同促使两者沿着不同的轨迹演变和发展。中国武术修“人”,西方武技练“身”;中国武术注重对身体的“内在坚守”,而西方武技强调对身体的“外在超越”;中国武术修练强调有机整体,西方武技训练注重分化整合;中国武术表现身体的“意”,而西方武技展现身体的“实”。当然这些只是中西身体观差异性中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研究还需深入的探讨。其四,从历史角度而言,无论是儒家从社会伦理入手所形成的身体观,还是道家追求自然大道所形成的身体观,组成了影响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因素。从现时代角度而言,传统身体观念已然不在符合当代发展,武术的发展存在一定困境。例如,一些传统身体观念制约着武术技击的延续、技术的传承、习练人群的普及等。
其他文献
高中初任教师的文化适应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面对入职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许多初任教师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出现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加速变革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企业用工“荒”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型本科应运而生。我国各地区应用型本科发展不平衡
坐落在欧洲西部岛屿上的爱尔兰历史相当悠久,它通过音乐、民间传说、语言以及保存完好的风景来表达它独特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它还通过其丰富的天然食品原料以及在农业与烹饪方面的天分向人们展示着爱尔兰的特色。  美食传统世代相袭  爱尔兰的气候温暖湿润,有着世代相袭的分散耕种传统。几乎终年生长的辽阔草地使得当地的牛羊能在户外丰饶的草场被自由放牧。因此他们能烹制出卫生、鲜嫩、可口而又原汁原味的食物,也就不足
期刊
20世纪60年代东尼·博赞提出“思维导图”这个概念,最初它只是被用作记笔记,后来随着思维导图的作用被人们不断挖掘,人们发现它能提升记忆力、创造力,展现个人智力,因而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