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肝脏病变是UC最常见的肠外表现之一,已成为影响 UC 病死率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UC 相关性肝病的发生可能与肝内胆汁淤积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胆汁酸合成、转运及肠-肝调控初步研究UC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 方法 大鼠结肠给予TNBS溶液制备UC动物模型;用LC-MS/MS测定肝脏及小肠内容物中胆汁酸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用生化试剂盒测定血清胆汁酸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的变化;用免疫印迹法考察UC大鼠肝脏中胆汁酸合成酶胆固醇 7α-羟化酶(Cyp7a1)和甾醇27α-羟化酶(Cyp27a1)以及胆汁酸相关转运体Na+依赖性牛磺胆酸转运体(Ntc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4(Mrp4)、胆酸盐外排泵(Bsep)、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体(Asbt)及核受体孕甾烷X受体(PXR)、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AR)及法尼醇X受体(FXR)表达的变化;用 Elisa 试剂盒测定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的含量;用RT-qPCR方法测定回肠组织中Fgf15 mRNA的含量。此外,UC大鼠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300 mg/kg)灌胃治疗,并观察上述指标变化,考察SASP对UC大鼠胆汁酸合成、转运及肠-肝调控的影响。 结果 1. TNBS诱导的UC大鼠模型中,血清ALP及GGT水平显著增加(P<0.05),肝脏总胆汁酸显著增多(P<0.05),肝脏中胆酸(CA)和脱氧胆酸(DCA)的含量明显增高;说明UC大鼠存在明显的肝内胆汁淤积。 2. UC大鼠肝脏中胆汁酸合成酶Cyp7a1和Cyp27a1表达显著增多(P<0.05),肝脏中胆汁酸外排转运体Mrp2和Bsep表达显著降低(P<0.05),同时调控胆汁酸合成及转运的核受体Fxr表达显著降低(P<0.05),提示UC大鼠存在肝脏胆汁酸合成增多及外排减少的情况。 3. UC大鼠回肠末端Asbt表达显著降低,回肠组织中Fxr表达升高,且回肠组织Fgf15 mRNA含量及血清Fgf15水平显著降低(P<0.05);提示UC大鼠存在“肠-肝”轴Asbt-Fxr-Fgf15信号通路的抑制。 4.SASP给药显著降低UC大鼠血清ALP及GGT水平及肝脏总胆汁酸含量(P<0.05),显示SASP可减轻UC大鼠的肝内胆汁淤积。同时SASP给药后,UC大鼠回肠组织中Asbt表达及血清Fgf15含量显著上调,肝脏Cyp7a1表达明显降低,且肝脏胆汁酸外排转运体Mrp2表达显著增多(P<0.05),而Bsep表达虽有上调但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UC大鼠存在明显的肝内胆汁淤积,其可能与肝脏胆汁酸合成增多、胆汁酸外排减少及“肠-肝轴”Asbt-Fxr-Fgf15信号通路下调有关;SASP治疗即可缓解UC大鼠肠道炎症,又可显著减轻肝内胆汁淤积,说明SASP对UC相关性肝内胆汁淤积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初步阐明了UC相关性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可为 UC相关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并有望为UC相关性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