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在唐末五代以后走向了衰落,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气候也前后判若有别。由崇尚昂扬雄壮,富丽堂皇的力度之美而转变为追求清淡虚玄,衰弱萎靡的阴柔之美。故唐末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承期,其一表现在绘画中心由原来以色彩为主的宗教画、人物画为主而让位给山水画,“山水画”成了文人仕宦游艺笔墨的精神寄托。其二表现在水墨画不断滋长最终代替以丹青为主的色彩绘画,“水墨画”成了画家隐仕纵情笔墨的物质载体。而文人画家对于绘画的品评界定也由“丹青”与“水墨”的对应而转为工与写、雅与俗的对峙。
本文即是以唐末五代时期,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发生的中国绘画语言体系中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水墨之变”)亦即从“丹青”到“水墨”的衍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到唐宋时期,以色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在走向高峰期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最终归宿。
本文所采用的论述方式是:立足于色彩绘画,分别从“色彩”、“水墨”两个角度出发,先对它们在中国古代画史论著中作一考证;分析隋唐时期“色彩”绘画是如何从体制的成熟、完备而走上“失落”的道路;着重分析色彩绘画中心“失落”亦即“水墨之变”的原由;及其在被水墨“替代”后与“水墨”结合、衍变的重建之途。因此,古代绘画史上发生的从“丹青”到“水墨”的衍变过程,是色彩渐“衰”与水墨渐“兴”互为表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