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转型国家,我国中央银行调控模式转变的时日不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与市场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货币政策应该依据怎样的途径与标准调节经济,货币政策是实行相机抉择还是实行单一货币政策规则。同时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与可测性的不足,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参考尺度,我国不适合将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因此货币政策框架应该实行怎样的转变与改进.本文将通过对泰勒规则的研究以及对泰勒规则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实证检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该文从货币政策规则的提出与发展出发,说明了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是各国货币政策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有着重要作用。论文分五章:第一章是货币政策规则的提出与选择,介绍了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选择规则的原因,以及国内学者的一些意见,并概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及现状,指明了在政府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地位的改变,同时说明了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货币政策规则的转变,因此我国需要向规则的货币政策转变。第二章则介绍说明了货币规则理论的发展应用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本章系统的描述了主要的几种货币政策规则,包括货币数量目标规则、汇率规则,通货膨胀目标规则等,根据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都不适合我国目前经济体制的结论。第三章是介绍简单泰勒规则及其发展研究,分析了泰勒规则的特点及其操作原理,并说明了泰勒规则在美国运行情况良好,可以为我国提供较好的借鉴方向。第四章则具体分析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首先说明泰勒规则在中国具有较好操作性。同时为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与证明,本文还利用了1992年到2006年的数据以及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简单泰勒规则的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目前泰勒规则在中国是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的。最后一章则概括说明了泰勒规则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及为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提出建议:以稳定物价作为单~的最终目标;将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慢慢退出,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将泰勒规则作为操作工具的参照尺度;操作目标相应地过渡到基准利率;逐步转化为以利率渠道为主、其他渠道并存的传导机制,顺利实现利率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从而保证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演变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