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加剧,世界各大城市投身致力于减少大气温室气体的的队伍中来。国外发达国家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中处于领先地位,国内紧随其后,在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中保持了与国际相近的水平,成效斐然。然而,在低碳城市的实践中,指标体系的缺乏是国内外城市的普遍现象,制约着城市的低碳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因此,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迫在眉睫。而在城市物质空间领域,需要哪些低碳措施和对应指标,通过何种途径指导我国城市规划,是本文拟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文研究的两个基础:一是了解低碳城市规划在国内外实践的概况和一般性内容,二是对我国现行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指标来源、内容结构和对低碳目标的影响作用进行解析。 从城市碳平衡的目标出发,本文提出城市物质空间规划的多个方面有助于低碳目标的实现。这些物质空间层面主要涉及城市形态结构、土地使用与布局、街区组织模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交通组织模式、绿化与水环境6个方面,并对各方面具体的低碳目标和对应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 在多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按照梳理层次结构——明确目标和准则——设计指标构成框架——解析重要指标及相互关系——提出实施展望的步骤来建立低碳物质空间规划的指标构成框架。指标构成框架暂不涉及量化研究,但考虑为未来可能的量化做准备,一是指标选择上尽量选择拥有可靠稳定数据来源的指标,二是设计框架时提出指标的取值偏向(“极性”)建议,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最后,提出指标构成框架的完善建议与实施性展望:首先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实施途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和政策法规层面;其次,框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在具体的实施中都需要考虑城市规模、地域、发展阶段、形态结构和发展重点等因素,确定具体的内容和标准以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