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了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布局调整在改善农村办学质量,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农村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局调整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农村孩子因为学校撤并而引发的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学校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影响着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等多方的切身利益。家庭作为教育的直接需求者,他们对学校的变革有着最深刻的感受。从家长的身上,我们能了解到广大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如果缺乏对家长群体的研究,将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家长与学生作为布局调整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受政策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或因为布局调整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或因为学校撤并而付出巨大的代价。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社会分层和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背景下,利益受损的这部分群体大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他们是布局调整中撤掉的那些村小、教学点等薄弱学校所辐射到的家庭。这些分散的个体大都是农民家庭,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微不足道,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承担了布局调整改革的代价。如果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将对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产生较大的伤害,因此,研究学校布局调整中利益受损群体的补偿问题十分必要。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对既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及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基于实证研究,从家长的视角看学校布局调整实施的效果和影响。包括家长对学校撤并的态度与参与度、对学校撤并效果的评价、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孩子上学的便利度、孩子的学校生活及家庭的负担等几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在访谈的基础上,描述了当前学校布局调整中,利益受损群体其利益缺损的种种表现;第四部分深入剖析了对学校布局调整中利益受损群体进行补偿的必要性。第五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布局调整中利益受损者补偿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