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约造成了全球2.4亿人慢性感染,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容易导致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或肝脏代偿失调。HBV基因型分布具有人种和地域性的差异,并且与肝纤维化进展和抗病毒治疗响应性有关。在中国,主要以B和C基因型病毒感染为主,其造成的慢性乙型肝炎是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重要因素。肝纤维化是慢性乙肝患者(反复的肝炎发生)向终末期肝病进展的重要病理阶段。因此,早期诊断不仅对于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逆转肝纤维化。尽管肝组织活检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操作过程具有创伤、容易造成并发症、价格高、病人接受度差等因素,难以普遍推广,不能达到及早筛查的目的。鉴于此,多种基于血检指标的无创诊断模型(如FIB-4和APRI)由于其性价比高、操作流程简便等优势已经被WHO治疗指南推广在基层医院或是资源有限的地区用于肝纤维化的筛查。但APRI和FIB-4仍然面临着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较低的问题,不能精准的诊断肝纤维化。目的:本研究拟在检测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慢性HBV感染患者的HBV基因分型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无创诊断模型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与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定量比值(Gq HBs R)对慢性HBV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其诊断效能与APRI和FIB-4的差异。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阜阳传染病临床学院附属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6年6月行肝穿刺后活组织病理检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317例患者血液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并分析基因型与肝纤维化程度和HBe Ag血清转换的关系。分析Gq HBs R与γ-GT、Hbs Ag两项单因子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平行比较Gq HBs R与FIB-4和APRI两种常用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及其相关性。结果:317例HBV感染患者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两种基因型:B和C基因型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B基因型比例在显著肝纤维化(≥S2)组中的比例显著低于无显著肝纤维化组(75%)。结论:安徽阜阳地区慢性HBV感染伴有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主要以C基因型(64.7%)HBV为主。在C基因型感染患者中,HBe Ag血清学阳性比例显著高于B基因型。Gq HBs R模型对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较之FIB-4和APRI具较高诊断价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类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