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我国科技界、高教界和产业界长期互动磨合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陆地区科技园在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科技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创造了相当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亦愈发明显。有鉴于此,本论文试图以管理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深入了解了当前我国科技园的管理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改进建议。本研究在厘清了相关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分四个部分探讨了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行模式:一、采取内生和外扩的双重分析视角,诠释了与大学科技园的起源、发展、扩散等有关的理论基础,这是进行经验研究的前提。二、应用个案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不同角度详细考察了台湾新竹科学园模式和美国斯坦福研究园模式各自的管理运作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二者的共性成功因素,即: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地理位置优越;人才资源汇聚。认为考察在形态各异的运行模式背后蕴藏着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大陆地区科技园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三、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简要回顾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地区科技园的整个发展历程及现有办园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纵横结合的维度详细阐释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特点。认为我国大学科技园应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实行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四、基于以上分析,对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言明当前科技园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从管理策略的角度为大学科技园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认为我们应在管理及发展模式上走出一条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能充分体现国情、地情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