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福建省柑橘产业逐渐衰退。经前期调查发现,黄化植株普遍被诊断为黄龙病是导致果农抛荒弃园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2009年至2012年对福建多个柑橘主产区进行了黄龙病及线虫病的普查,发现柑橘线虫病是福建柑橘大面积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从症状、病原分子检测、形态学鉴定等方面提出了柑橘黄化衰退症的病害诊断技术,并鉴定了调查区域所发现的12种寄生线虫。对重要病原线虫柑橘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咖啡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和玉米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zeae)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症状识别、病原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面提出了柑橘慢衰病及暴衰病的诊断技术。利用UNIQ-10柱法制备线虫电镜样本,优化了电镜样本制备技术,并通过乳酸甘油染色法及扫描电镜观察和描述了这两种线虫的形态特征及在根组织上的侵染状况。发现并讨论了胡萝卜愈伤组织培养法对玉米根腐线虫形态特征的影响。分别对采自福建漳州市和南平市的5个柑橘半穿刺线虫地理种群及6个根腐线虫种群的28SrDNA-D2/D3区进行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柑橘半穿刺线虫或是咖啡根腐线虫,其28SrDNA-D2/D3区序列均极为保守,其序列相似性均达到了99%以上。同时,基于28SrDNA-D2/D3区分别对柑橘半穿刺线虫和根腐线虫的不同地理种群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柑橘半穿刺线虫的遗传差异与寄主和地理位置无关,但不同的寄主可能会加深不同地理种群咖啡根腐线虫的遗传差异。通过小区药剂实验对单施淡紫拟青霉、单施克线丹、混施淡紫拟青霉和克线丹这三种防治方法进行了筛选。从防治前后罹病植株树势的恢复程度、寄生线虫的种群结构及数量的变化、次生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分离率的变化来比较了三种方法的优劣。经综合分析,筛选出混施淡紫拟青霉和克线丹为有效的药剂种剂,这不仅为将来柑橘半穿刺线虫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福建省柑橘生产中出现的线虫病害的诊断及防治产生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