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是现代医学控制血糖最为快速和有效的,但对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病变却往往疗效一般,且长期服用西药可能会带来各种严重的毒副作用和经济负担,因此寻求一种疗效确切、方便、价廉、副作用小的替代疗法是目前患者和临床医生迫切盼望的事情。本项研究通过对刺激耳甲腔降糖作用的观察,为糖尿病治疗另辟俏径,并为耳针降糖效应可能是通过耳—迷走神经反射机制完成的设想提供了佐证。 方法:研究内容分两部分进行。 1.动物实验:将3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A)10只,余20只造模后分为模型组(B)、耳针组(C),每组各10只。A、B两组每日进行抓取,不予其他治疗,C组采用耳甲腔埋针法治疗,每日两次,每次留针30分钟,治疗1个月。检测各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观察治疗后胰岛形态学变化。 2.临床研究:严格按入选标准收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刺激耳甲腔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治疗3个月。采用自身血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75克葡萄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P2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 结果: 1.动物实验:A、B组治疗前后FBG及HbAlc无明显变化,C组FBG及HbAlc均较治疗前下降。C组胰岛β细胞较A组稍减少,较B组增多。 2.临床实验:治疗3个月后,经统计学处理,HbAlc明显下降(P<0.01),FBG及P2BG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 结论:针刺耳甲腔具有降糖作用,可以使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具有预防慢性并发症的作用,可能具有修复受损胰岛β细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