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成为了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两者的关系来看,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又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注入活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既是政府和社会极为关切的问题,也是政界和学界重点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原深度贫困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和探讨,此类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制约,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素质普遍不高,相较于其他地区在发展中存在天然的劣势和多重的制约。G县作为云南省27个原深度贫困县之一,同时也是文山州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所在县和安置人数最多的县,在巨大的搬迁规模下如何保证当地社会稳定,促进搬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当地政府治理的成效而且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而保证搬迁移民实现平稳过渡和逐渐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其在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下找到新的谋生渠道,走上就业岗位,保证其基本生活和个人发展需要。因此,本项研究以促进搬迁移民就业为目标,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础,激发搬迁移民内生动力为核心,加快G县社会经济发展为抓手,筑牢协同发展的治理理念,构建切实可行的就业帮扶体系,为推进G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工作的优化和提升建言献策。文章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和梳理,总结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并选取了文山州G县作为研究区域,使用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和数据,并结合前期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具体分析,基于赋能治理理论、抗逆性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展开系统的研究和阐述。本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搜集和梳理国内外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文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等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并借用赋能型理论和抗逆性理论对G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工作的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成因进行解析,并在“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治理路径。第二部分是结合国家出台的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的政策和G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发展历程把G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就业帮扶划分为“初步探索、工农结合”“东西合作、劳务转移”和“精准帮扶、多元协同”三个阶段,再根据G县的实际情况将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的动因分为搬迁遗留问题较多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两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对G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的实施机制和取得的成效分别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实施机制主要分为机制的创建、机制的运行和机制的保障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效主要有搬迁移民就业渠道逐渐拓宽、搬迁移民收入来源日趋丰富、移民抵御风险能力迅速提升、各类主体发展信心逐渐增强四个部分。第四部分主要针对G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具体成因展开论述,指出其主要问题表现为帮扶对象出现偏移、精神工作负担提升、弱势群体关注不足和帮扶供给需求偏差四个方面,而促使这些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为帮扶机制的偏差性、社会排斥的干扰性、产业环境的制约性和现实利益的局限性四种。第五部分主要是基于前几章的研究基础并结合G县的县情和搬迁移民的实际情况,在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工作优化和提升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G县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工作中已经探索出一套符合G县县情和移民实际需求的帮扶机制,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帮扶偏差、社会排斥和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出现帮扶对象偏移、弱势群体遭遇不公和供给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最后结合具体问题和背后的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G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暗含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今社会基层治理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一个缩影,因此,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要关注基层治理体系的建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由上而下、从下到上的沟通反馈机制,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