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素质教育一路坎坷走来,当免费义务教育蓬勃发展,“后进生”的问题仍然长久地伤痛着所有关注和关心教育的人们的心。小学作为共和国教育大厦的基石,是学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发展和完善的初始期和关键期,这一阶段在“后进生”问题上必然带有源头性的意义。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与学生接触最多且担负育人责任最直接的教育工作者,在“后进生”转化的问题上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基于小学生对班主任往往会无条件地有一种依赖性和信任感,小学阶段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上地位更显突出。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希望通过对小学阶段“后进生”的成因进行探究分析,找出其背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小学阶段班主任转化“后进生”工作的策略建议,从而为小学阶段班主任以及所有关注“后进生”转化问题的人们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为小学阶段那些智力正常,但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学习动机、态度、目的、方法、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或偏颇,导致学习过程暂时困难、学习成绩暂时不达标,思想品德发展暂时落后于一般同学但并非道德败坏或触犯法律的“后进生”提供一定的帮助。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小学生尚未成熟,可塑性极强,拉一把变“前进”,松一松成“后进”,加之“后进生”个体的复杂性和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小学阶段“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会影响初中、高中、甚至高等教育阶段的相关问题,如果班主任没有及时转化“后进生”或转化不成功,任其发展,那么很有可能给“后进生”自身、其家庭甚至社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本研究围绕小学阶段“后进生”问题,从探讨“后进生”的成因入手,寻找成因的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到提供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策略和建议处落笔。全文除前言外,正文由三大部分构成:前言对本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等,然后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论述了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最后阐述了研究方法。正文的第一部分对与“后进生”相关概念、“后进生”概念以及“小学阶段班主任”概念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正文的第二部分对小学“后进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四个方面,并着重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自身因素对“后进生”的影响,主要涉及生理特征、认知、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和其他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品德等。正文的第三部分对如何优化小学班主任转化“后进生”工作提出策略和建议,在遵循相关教育和转化的尊重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激励原则、实践原则、坚持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前提下,班主任转化“后进生”需要制定恰当的目标、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对他们给以尊重和关爱,并积极融入其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