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中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氧化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同时对丙酮酸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抑制机制进行研究。 方法 1.动物模型的制备 Wister大鼠适应性喂养3d,1%阿托品散瞳后检查无晶状体异常,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60只),模型组(80只),治疗组(80只)。模型组与治疗组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诱发前大鼠禁食12h。STZ临用前溶于0.1 mol/L柠檬酸(pH=4.5)缓冲液中,配制成1%的溶液,经微孔滤膜过滤灭菌,按60mg/kg左下腹腔内注射。72h后,从大鼠尾静脉采血测血糖,将空腹血糖值>11mmol/L作为糖尿病模型成功的标准。然后治疗组饲料及饮水中开始添加2%丙酮酸钠。 2.动态监测动物体重、血糖浓度。 3.注射STZ后每2周用手持式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的改变,记录晶状体出现混浊时间,并将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 4.透射电镜观察于造模后90d随机选取3组大鼠,大鼠经乙醚麻醉后,钳取完整眼球,取出晶状体,固定,脱水,环氧树脂渗透包埋,铀铅重金属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并照相。 5.醛糖还原酶活性测定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将每毫克匀浆蛋白每分钟消耗的μmol NADPH定义为一个醛糖还原酶活性单位,计算醛糖还原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