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雷达作为主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已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雷达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蕴含了丰富的目标姿态、尺寸、形状、材料等物理特征信息,充分利用该信息可有力提升雷达目标检测、抗杂波/干扰、目标成像和分类识别的能力。雷达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是目标的固有属性,该特性可通过极化散射矩阵(Polarization Scattering Matrix,P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一“极化信息精确获取”(614906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四“雷达极化抗干扰”(614906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雷达作为主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已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雷达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蕴含了丰富的目标姿态、尺寸、形状、材料等物理特征信息,充分利用该信息可有力提升雷达目标检测、抗杂波/干扰、目标成像和分类识别的能力。雷达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是目标的固有属性,该特性可通过极化散射矩阵(Polarization Scattering Matrix,PSM)来表征。雷达对目标PSM的测量,标志着目标特性测量工作由标量测量阶段进入矢量测量阶段。在静态测量条件下,目标PSM可以通过微波暗室测量等手段准确获取。但是,实际雷达面临的观测对象通常都是动态和非合作的,对运动目标PSM的测量涉及雷达天线特性、扫描方式、目标检测、跟踪等诸多因素和环节,其测量精度不仅依赖于雷达系统的硬件性能指标,更依赖于极化测量信号/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技术。如何在非合作条件下准确获取运动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并加以有效利用,长期以来一直是极化雷达探测与目标识别等领域备受关注的基础问题。考虑到对运动目标极化特性的测量工作与极化雷达测量体制及其信号处理流程紧密相关,本文首先从极化测量体制出发,讨论在不同极化测量体制下,雷达精确获取运动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方法。然后,基于运动目标回波特性设计适用于运动目标的极化测量模式和测量波形。在实际应用方面,着重关注雷达对弱小运动目标检测及其极化散射矩阵估计问题。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同时极化测量体制雷达系统内校准。针对雷达系统中诸如带通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模拟器件的非线性失真对于极化雷达测量的影响,论文提出一种预失真处理与系统频率误差补偿相结合的内校准方法。该方法是对现有的极化雷达内校准方法的延续和扩展,除了综合考虑雷达系统发射、接收链路的非理想性之外,还以正负斜率线性调频信号为例,揭示了雷达发射的正交波形与系统中采样频率、中频等频率误差的耦合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误差模型和补偿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在对雷达系统实验平台(Ke Da-Accurate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 System,KD-APMS)进行预失真处理和频率误差补偿后,当系统发射正负斜率线性调频信号,不同极化通道的幅度平均误差可以控制在0.5d B以内,相位误差可小于1°。2、适用于运动目标的极化测量体制和测量波形设计。针对现有的极化测量体制和测量波形对运动目标极化特性测量存在的缺陷,论文设计了新的极化测量体制和测量波形。在分时极化测量体制方面,提出使用三极化测量体制来解耦目标运动对分时极化测量体制的影响,基于三极化测量体制的雷达系统能够在目标运动信息未知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精确测量。当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大于10d B时,该测量体制获得的目标极化散射矩阵测量结果其平均极化相似系数高于0.9。在同时极化测量体制方面,设计了调幅线性调频波形。相较于传统的正负斜率线性调频波形,调幅线性调频波形采用同一极性的调频斜率,一方面从原理上避免了目标运动对雷达正交波形产生的“距离—多普勒耦合”效应;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消除雷达系统频率误差对于正交波形的影响,实验表明,当SNR>12d B时,使用调幅线性调频波形的同时极化测量体制雷达对运动目标极化特性进行测量,其平均极化相似系数可保持在0.9以上。3、对弱小运动目标检测及其极化散射矩阵估计。论文沿袭传统的目标检测、速度估计、运动补偿的研究思路。在弱小运动目标检测方面,提出基于双极化雷达的运动目标检测前跟踪算法,在SNR>5d B,虚警概率为10-3的情况下,运动目标检测概率高于0.8。在速度估计和极化散射矩阵运动补偿方面,提出基于粒子滤波的运动目标极化散射矩阵估计方法,在达到相同运动补偿精度的情况下,粒子滤波方法的时间消耗仅为传统方法的30%,有效提高了雷达对弱小运动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估计效率。此外,考虑到对雷达回波进行运动补偿本质上是对目标回波进行相位补偿,以提升回波数据SNR的过程。论文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噪比增强方法—雷达回波数据脉冲筛选法。将雷达回波数据脉冲筛选法与三极化测量体制结合,能够在无需运动补偿的情况下实现对运动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估计。实验表明,当SNR>5d B时,基于脉冲筛选的三极化测量体制雷达对运动目标极化散射矩阵进行估计,其平均极化相似系数高于0.9。与传统的运动补偿方法相比,脉冲筛选方法无需目标运动速度等先验信息,估计性能不受速度估计误差影响,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超级计算机的规模不断扩大,体系结构日益复杂,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也急剧增高,使得与可靠性紧密相关的系统故障预测和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超级计算机系统中的故障一般具有瞬时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对故障信息采集、故障预测以及容错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由高效的数据采集能力和快速准确地数据分析能力所构成的数据预处理技术,为面向超算系统的容错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数据保障。于此同时,E级系统中单个科学计
电磁逆散射成像是逆问题的一种,其非适定性和非线性为目标的高质量重建提出了极大挑战。在电磁逆散射问题的实际模型中,只能获取关于目标的有限信息,实现精确重建十分困难,因此开展高分辨精确成像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现有成像算法中缺乏对超分辨成像机理的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电磁波的超分辨成像算法,详
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管理需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最新成果,将各类分布式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以此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和规模优势。数据中心网络是目前最重要的网络技术之一,它将大量计算和存储服务器连接起来,以更经济更便捷的方式达到高速计算和海量存储等需求。然而,数据中心网络内部网络拓扑的改变,交换机的升级,虚拟机的迁移,交换机和链路失效等都会引起数据中心网络更新,即流量传输路径的改变,这给数据中
IC产业全球化已经成为促进信息革命深入发展的中流砥柱。2000年,中国提出加速融入全球IC生态体系,形成各地区多级并举发展格局。然而,关系国脉民命的全球化背后安全隐患暗流涌动。2016年,A2问世标志着微观层面的黑客逻辑已经极为隐蔽,可令传统数字安全工具束手无策。现实困境倒逼技术革新,催生版图分析和旁路分析等重要成果。版图分析已可检测IC中布线级电路信息,但是该技术面临的经济和时间代价使其难以推广
经典的陆用定位导航技术,如惯性导航以及惯性与里程信息、地标信息、零速停车信息、卫星信息的组合导航技术等,在满足长时间大范围工作情况下机动、快速、自主导航定位的作战使用需求时,都有着各自的技术缺陷。为了突破陆用导航领域传统技术方案,本文对高精度惯性定位定向地图信息匹配导航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采用地图匹配辅助惯性定位定向方法,提高长航时大半径情况下的自主定位精度,对提升快速自主精确能力并降低保障要求与
大数据时代产生了海量数据,大数据应用对内存系统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包括计算密集性、信息安全性以及海量数据存储。传统的内存由于功耗高、可扩展性差等缺陷,无法满足大数据应用的需求。新兴的非易失内存介质以其低功耗、存储密度高、扩展性好等优良特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希望。然而,如何使用非易失内存技术,克服非易失内存自身的不足,构建高性能安全可靠的非易失内存系统,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本文围绕大数据应用的三
统一内存是GPU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进展。它指的是在“CPU+GPU”异构系统中,CPU内存与GPU内存共享同一个虚拟地址空间,CPU与GPU可以使用同一个指针访问该地址空间。当GPU(CPU)所访问的数据不在本地内存时,系统会自动地将数据从CPU(GPU)内存迁移至本地内存,不需要人为干预。统一内存带来了三方面的益处:极大地简化了编程,使程序员从复杂的内存管理中解放出来;GPU执行与数据传输可以
格是欧氏空间中的离散加法子群。格中的困难问题及其求解算法,在公钥密码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分析的角度来说,格基约化算法的提出,使得基于大数分解、离散对数等经典困难问题的公钥密码方案的分析工作,可以在问题转换之后通过求解格中短向量的方法来完成。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小整数解(Small Integer Solution,SIS)问题和带错学习(Learning With Errors,LWE)问题
全息雷达是一种应用数字阵列技术的新体制雷达,采用低增益宽波束发射,同时多波束接收,可实现时域、空域的连续覆盖。由于无需进行波束扫描,全息雷达可获取较长的积累时间和较高的多普勒分辨率,适用于强杂波、低RCS、多目标等复杂探测情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全息雷达长时间积累目标检测算法及工程化实现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全息雷达基本信号处理流程及相关理论。对全息雷达的概念及工作原
量子计算是利用量子力学特性完成计算任务的新型计算技术,其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求解性能远优于经典计算。量子优势又称为量子霸权1,代表量子计算的一种计算能力水平:在某些问题的求解上,可控量子计算设备能够实现超越所有经典计算机的性能。实现量子优势,意味着量子计算的计算能力从理论走到实证,是量子计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量子优势的实现标准评估,即评估经典计算机在特定量子优势计算问题上的极限性能,是当前量